你听说过一种“没有退路的选择”吗?其实如果回头看看最近汽车市场变化,会发现很多现象背后都有它的影子。一边是电动车销量飙升,国产品牌冲击海外市场;另一边,燃油车却不断下坡,老牌车企们甚至集体面临销量腰斩的困境。电动车到底为啥后来者居上?要说清楚这个事,其实得从更宏观的角度看。
你可能会觉得,电动车的崛起是不是因为技术进步?又或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它环保、经济、时尚?这些因素不能说没用,但它们并不是根本原因。真正让电动车逐渐成为主流的,是石油。这东西比你想象的更稀缺,也更贵。你知道吗?全球的石油储量听上去不少,但能真正开采出来并用的那些,还不到一半,中东的廉价石油,例如伊拉克那种“开采就像捡漏”的三美分一桶的原油,已经几乎要见底。而我们国内的油田呢?成本却是中东的七倍以上,连页岩油都要贵得多。换句话说,未来油价要是涨到二十块钱一升,你觉得谁还愿意开燃油车?
当然了,有人可能会站出来提氢能,说“这不还有替补方案吗?”看上去确实挺高级,新能源车自带加分光环嘛,但说实话,我们仔细扒一扒氢能背后的难点,就会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氢能源汽车现在在全球加氢站只有一千座左右,其中中国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那点,一部分给了日本的小众市场,另一部分零零散散分布在欧美等地。更麻烦的是,这种车子看起来美好,但还存着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车贵,加氢贵,维修更贵不说,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你还得为储存、运输氢气,以及建加氢站这几个麻烦事埋单。大家嘴上喊着氢能未来,但真往这条路上走的,却寥寥无几。
说起来,中国之所以电动车走得快,多半就是因为石油资源给的压力实在太大了。算笔账你会发现,我们70%的石油得靠进口,外头风吹草动,国际油价波动,国内经济可就得跟着抖三抖,你说靠这怎么走得踏实?相比之下,电动车带来的自主性就更强了。咱们电网稳定,电价相对便宜,不用天天捏着一颗心盯国际市场,这一出稳定感其实特别重要。而且咱们国家家用充电桩的普及速度也很快,算是一种阶段性的新能源优势,这些都在促成电动车成为一个更现实的选择。
不过呢,事情发展到今天,电动车不光是自己混得好了,还把其他老牌车企拉来了个“人仰马翻”。合资车最近的销量,就是个挺扎心的例子,丰田广汽一个月销量跌三成多,一汽丰田直接“腰斩”都不止。过去是加价都买不到,现在呢,降价都清不了库存。这不是车不好,而是市场逻辑彻底变了。国产电动车倒是焕发光彩,2024年预计出口超120万辆,整个产业链都走得风生水起,甚至已经赚回来的外汇比进口石油花的钱还多,听着是不是挺提气?
至于那些还在纠结欧美减速电动化问题的人,可能没看清本质——这不是人家想慢,而是实在追不上。以前德国的宝马、奔驰还高调搞固态电池,现在却悄咪咪转向了中国企业采购电芯,美国也在大举补贴本土电池产业,却压根不提氢能源基础设施,这说明什么?不是他们不愿意赶超,而是过了那个赶超的机会窗口。再怎么咬牙起步,也够呛能在短期内撵上咱们的产业链稳定性和规模效应。听着,是不是不那么“高大上”,却特别扎实?
其实你问问身边的人,买车到底是图喜欢可能是一个理由,但更多的人选择,归根结底还是现实考量。“我能负担得起吗?”这是个关键问题。燃油车退散,并不是因为技术差,而是“大后方”石油资源不行了。电动车能不能替代燃油车?其实不用等它全方位拉开差距,只需解决石油卡脖子这一点,它就足够胜任了。
每个人今天开着电动车出门,你觉得是因为理想吗?其实这就是咱们共同面对现实的一种选择。你未必一定热爱这辆车,但却和它绑在了一起,成了这场能源保卫战中的一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