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破局供应链:47天账期重塑汽车生态
账期缩短13天。对奇瑞只是流程优化。对供应商却是生死线。
——这场静默的变革,正在改写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
数字背后的风暴
148万辆!这是奇瑞2025年前7个月的销量答卷。同比增长14.5%。新能源车占42万辆。出口67万辆。它刚成为中国首个出口超500万辆的品牌。
但更关键的数字藏在财报之外:供应商平均账期压至47天。比行业常规60-90天缩短近半。
为什么47天如此致命?现金流断裂曾是中小供应商的噩梦。一家线束企业吐露实情:“过去垫资500万接单。现在奇瑞预付20%。生产线员工从50人扩到120人”。
四大组合拳拆解
第一拳:账期规范化
“≤60天”写入所有合同。硬性规定。不留弹性空间。终结了按车型、规模浮动账期的灰色地带。
供应商满意度从58%飙升至92%。因为资金规划终于可预期。
第二拳:执行全链化
采购、财务、质量部门组成协同小组。过去付款流程流转15天。现在压缩至5天。
卡点?24小时内必须解决。发票异常?质量争议?明日此时必出方案。
第三拳:审批数字化
全流程线上跑通。订单→验收→发票→付款。系统自动校验单据。人工审核减少60%。
更狠的是:审批通过直接触发银行付款。指令发出从3天缩至1小时。
第四拳:预付款机制化
对合作超2年的优质中小供应商。预付10%-30%。研发型供应商优先。
300家企业已受益。累计垫资超8亿。产能利用率提升20%。
产业链的蝴蝶效应
奇瑞自身先尝甜头。供应商交货准时率从92%跃至98%。生产线停摆时间减少70%。
电池厂商提前半年配合研发固态电池。新车续航暴涨20%。
更深远的是行业转向。长安、吉利已赴奇瑞取经。中汽协拟将“账期管控”纳入车企社会责任指标。
工信部的评价一针见血:“头部企业要成为生态建设者。而非掠夺者”。当价格战卷死同行时,奇瑞选择卷效率。当对手压榨供应商时,奇瑞选择输血。
墨甲机器人在龙山试验中心闪着冷光。这款人形机器人正批量销往香港、阿联酋。奇瑞的供应链革命。何尝不是给中国汽车业安装的“新关节”?
47天。不是终点。而是新竞争逻辑的起点——以共生对抗内卷。用效率终结掠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