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可以在东京的高楼大厦间飞驰,像电影《回到未来》里的飞行汽车一样,穿越繁忙的街道,避开拥堵的交通?

现在,这个梦想似乎不再遥不可及。

近日,马斯克投资的飞行汽车在美国加州圣马特奥成功试运营,震撼了全球科技圈。

这款名为Model A的飞行汽车,外观酷似一辆未来感十足的超跑,搭载四个轮子,车身通体黑色,内置分布式电动推进系统,前后各配置八个螺旋桨,完全隐藏在车身内,避免了传统飞行器螺旋桨外露的安全隐患。

Model A不仅具备垂直起降能力,还能在地面上行驶,续航达322公里,最高时速120公里;在空中飞行时,续航可达170公里,时速可达200公里。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这种“飞行+驾驶”一体化的设计,使其在应对城市交通拥堵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这款飞行汽车的出现,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首先,飞行汽车的安全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虽然Model A采用了内置螺旋桨的设计,减少了外露螺旋桨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但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仍然面临着诸如电池续航、飞行稳定性等技术挑战。

此外,飞行汽车的普及还需要解决空域管理、驾驶员培训、法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飞行汽车的高昂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Model A的定价为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4万元),虽然目前已收到超过3300份预售订单,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相比之下,国内一些车企推出的飞行汽车,如小鹏的“陆地航母”,虽然在飞行性能上有所不及,但其价格更为亲民,续航和时速也能满足日常需求。

再者,飞行汽车的环境影响也值得关注。

虽然Model A采用了电动推进系统,减少了碳排放,但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仍然会产生噪音和空气扰动,可能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此外,飞行汽车的普及可能导致空域资源的紧张,增加空中交通的复杂性。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总的来说,飞行汽车的出现,无疑为未来的出行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要实现飞行汽车的普及,还需要在技术、安全、法规、环境等方面取得突破。

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在东京的高楼大厦间自由飞行,但在那之前,我们仍需在泥潭里摸爬滚打,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

你怎么看待飞行汽车的未来?

你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出行方式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一起讨论。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堵在早高峰的高架上,我一边看着导航那条又长又红的堵车线,一边刷到一条视频:一辆黑色“超跑”在加州的机场边起起落落,没露出一片螺旋桨叶片,飞过一片车流,然后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落地继续开。

今天的“比分”也就此揭晓——谁离真实通勤更近,谁赢。

按这个标准,马斯克投的那台Alef Model A,率先把试运营的哨声吹响了。

先把硬指标摆上台面,不讲玄学。

满电飞行水平航程大约170—177公里,空中最高时速冲到200公里;落回地面,能跑322公里,时速120公里。

售价约3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两百来万,预订据说已经三千多单。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更关键的细节在安全位:推进器全都藏在车身里,分布式电驱同时工作,既降噪又少了“叶片刮树枝/电线/行人的惊心动魄”。

这种路空一体的思路,使它能在“堵死”的节点直接起飞,飞过障碍再落地续航,不是表演,是在机场和管理方签了合作的试运营。

说到这儿,我脑子里自动切到“战术板”。

城市出行这场球,传统直升机是高位压迫,速度猛、对场地要求高;大多数eVTOL则像边路快马,起降方便但落地“接球”差,没法上路。

Model A走的是“二过一”:先飞,后落地续行,减少换乘这一下的时间损耗。

这不是炫技,是把“最后一公里”的换乘成本往死里打。

你通勤的时候最疼的是哪一环?

是吧,换乘。

我也听到反方声音:两座的小车,能解决谁的通勤?

万一电池衰减、阵风扰动、城区限飞,所谓的“起飞越堵”会不会变成PPT式爽感?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这些质疑都不应该回避。

电池与热管理、风场算法、城市空域的低空走廊,这些是要一条条啃的硬骨头。

可试运营本身意味着它开始在真实约束里跑圈——不是展馆里“你拍你先帅”。

成年人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只有测试曲线和复盘表。

你可能会问,那国内选手呢?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属于分体式路线:车是车,飞行体是飞行体,到了点儿一键分合,起飞看风景或跨越短障,再合体回地面世界。

路线不一样,指向却一致:把低空飞行塞进我们熟悉的出行栈。

它的节奏是先证再量产,2025年型号合格证推进、2026年交付写在台历上;同时,小鹏还秀了一条“全倾转高速长航程”eVTOL支线,数据纸面很漂亮,但那是另一种器型,一种“更像飞机”的解法。

两条路都在跑,别把“空战机动”当成同一位置的拼速。

广汽的GOVY AirJet也值得一笔。

它像极了一个干练的机动连:复合翼、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50km/h、航程200km级,30分钟快补,喊的是城际低空通勤。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但它更像“电动小飞机”,当前形态不准备上路,这意味着它在“路空一体”维度里不参赛,转身去打“有航线、强运营”的阵地战。

不同战区,战术目标也不同。

把镜头拉回那台黑色“超跑”。

它真正抓人的不是“飞得快”,而是“飞完还能接着开”。

你想象一下周一早上外环出事故,导航全红,你在应急区域完成垂直起飞,五六分钟跃过那段死结,前方允许降落的空域点位引导你稳稳落地,车辆自动切换地面模式,继续115km/h巡航。

若你是管理者,脑子里可能已经开始画“低空节点—起降口—充电补能”的小网络了。

网友有时候像放大镜,专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吐槽一千句,不如把城市的“低空ETC”这张网先织起来。

当然,价格是大象。

两百多万的玩具,先服务的是“尝鲜层”。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可别太快下结论,当年Model S价格也不亲民,如今电驱与算力的规模化把门槛一寸寸压低。

更何况,Model A背后那套分布式推进、内藏桨叶的安全折衷,不只是“酷”,它减少了对第三方的外伤风险与公共空间的恐惧感,这在法规叙事里分量不轻。

机场试运营的意义,也在于让监管、空管、消防和保险一起“摸车”。

我有一段小插曲。

看视频到第三遍时,群里有人说:“这不就大型航模?”

我回了仨字:你来飞?

调侃归调侃,门槛从来不是“敢不敢炫”,而是“能不能连”。

马斯克投飞行汽车亮相续航170公里内藏桨比小鹏更强-有驾

能不能连空域的调度,能不能连路端的补能,能不能连用户的通勤意图与支付意愿。

对企业是产品闭环,对城市是系统工程。

谁先把“连”的功夫练出来,谁先拿到主场球票。

把三家摆在一张表上,你会发现“强弱”不必写死在速度和航程上。

Model A现在的得分叫“落地速度”:两座、可上路、开始试运营;小鹏陆地航母的得分叫“体系完整”:产业化节奏、证照路线、量产工厂;广汽AirJet的得分叫“航科能力”:高航速、补能策略、无人化潜力。

三家一快一慢、一轻一重,跑的是不同道次。

作为用户,我在乎的其实是那个最世俗的问题:下个月一号的早高峰,我能不能真正少堵十五分钟?

也说点“逆风话”。

低空经济是风口没错,但风口吹久了,大家容易站着不动以为在跑。

别忘了,低空不是无人之境,城市上空的噪声、扰流、隐私、保险、应急,都要一条条立规矩。

藏桨叶能降低伤害面,但不能降低城市对“谁起飞”的敏感度。

别怕麻烦,麻烦本身就是门槛。

能在麻烦里跑通流程的,才是真正的能力者。

最后留个互动位。

你最想在哪条路段“直升直落”?

你担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价格、噪声,还是“楼下会不会突然多一个起降点”?

留言里说说你的真实场景,我来按你们的路线牌,继续把这场“路空联赛”的战术板画细一点。

红灯第七次跳成绿,我车窗外的鸣笛拉了个长音,我盯着手机里那台黑色“超跑”起飞——170公里的飞行续航,空中能干到时速200公里,落地继续跑322公里。

那一刻我突然想笑:在加州跑试运营的Alef Model A,不光是飞得快,更像是在对通勤开了个玩笑——堵到想骂人?

起飞。

落地继续赶早八,精神状态直接拉满。

细节更迷人。

没一片螺旋桨露在外面,推进器全塞进车身,分布式电驱像一群默契的中场,轻声合拍。

飞的时候像eVTOL,停在地上又是一台车,垂直起降、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经济这些关键词忽然不虚。

比起那些“叶片外露”的飞行器,它少了那种贴着电线穿行的心跳加速。

画面跳到我手边的咖啡杯,溢出来一圈白色波纹,我想起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

分体式设计,车是车,飞行体是飞行体,到景区一放一合,升空看风景没问题。

数据在纸上也好看:飞行时速约130公里,飞行续航120公里,落回路面车端300公里,路线清晰,证照节奏、量产节奏把日历贴得很满。

路径不同,野心一样,都是想把低空飞行塞进日常通勤这只“鞋”。

再往旁边翻了一页新闻,广汽的GOVY AirJet的照片有点“硬核”。

最大速度250公里、航程200公里、30分钟快充,典型“小型电动飞机”味道,空域里打效率,地面路权就不占了。

像是把棋下在城际通勤那条线,另一张赌桌,筹码同样厚。

回到Alef Model A,我更在意它的“落地速度”。

比如你在外环,前方事故封路,导航满屏红。

路侧起降点授权之后,垂直拉升,掠过那段死结,再在下一个许可点落地,时速120公里往前巡航。

这个“飞—落—走”连得顺不顺,是不是比“换乘—换模式—再开动”更省心,你心里最清楚。

价格是个硬坎。

30万美元,人民币两百多万,先服务的是那群爱试新的人。

可价格这玩意儿从不是一刀定生死,你看电动车十年前那张价目表,再看今天。

技术的规模化会下潜,城市的规则也会跟上,起降口、补能点、低空走廊像加油站和ETC一样慢慢出现,这才是“低空经济”真正的地基。

也别把质疑丢进垃圾桶。

两座车解决不了大部分家庭出行,电池热管理、阵风扰动、城市限飞,个个都能把幻想拉回地面。

我反而喜欢这种不体面:试运营的意义,就在真实约束里摔跟头。

机场、空管、消防、保险坐到一张桌旁,谁也别装酷,拿数据说话,哪儿晃、哪儿吵、哪儿费电,拆开聊。

从战术视角看,三家像在踢不同赛道的球。

Alef走“全场压迫+反切入”,起飞越障、落地续行,把换乘成本打掉;小鹏“体系流”,证照、量产、供应链、服务网络,一层一层往上垒;广汽“速度直塞”,先把航速、航程和补能效率拉满,押注城际。

你问谁强,我更愿意问:哪条路最先把你周一早高峰节省的那十五分钟装进口袋。

情绪跳到另一个场景。

朋友在群里发:“这不航模放大嘛。”

我回他:“行,你来飞。”

调侃之后还是技术活儿:分布式推进意味着单元冗余,某个电机掉线还能稳住姿态;内藏螺旋桨减小第三方伤害面,城市治理的接受度高一丢丢;飞行控制靠融合算法顶风场,噪音谱线要压到居民能接受的频段。

听起来枯燥?

可这才是能否走向规模的“关键球”。

历史这条线也得接上。

从赛斯纳到直升机,从多旋翼到倾转翼,低空的每一次迭代都被“噪声、成本、门槛”拉着脚踝。

现在电驱、材料、算力把门槛往下撕开一条缝,城市空中交通不再只属于救援和执法。

你会发现,网络订单、地图调度、路端补能的基础设施都准备好了,差的是把“飞”接成一个可付费的服务,而不是朋友圈里的短视频。

心理层面更有意思。

对新物种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安不安全”“吵不吵”“会不会挡我家晒衣服”。

把桨叶藏起来,某种程度是在安抚城市的神经。

“看不见伤害源”并不等于没有风险,却能降低人群的直觉排斥。

公众沟通要跟技术迭代同步,就像给新队友做融入:先把他的强项和底线说清楚,别搞那种虚头巴脑的“未来已来”。

顺带插一句体育梗。

要把它想成一支想踢欧冠的新军:联赛要拿到积分(法规合规、试点落地),欧战还得有客场能力(多城多机场的运营配合),伤病预案不能短——电池衰减、风雨天气、噪声投诉,任何一个点爆了,赛季就难看。

数据不会哄人,170公里飞行续航、200公里/小时空速、322公里地面续航,这些都是眼前能用的尺子,别把它们当宣传册注脚。

也补几颗“冷水”。

低空不是天外天,隐私权、保险责任、空域分配、非法飞行防控,一个都跑不掉。

看似是飞行汽车的事,落地就是城市治理的“综合课”。

起降点建在哪里,学校附近设不设禁飞泡,居民夜间噪声阈值怎么定,罚到谁身上,这些琐碎决定了“能不能飞得久”,不决定“能不能飞一次”。

写到这,我又想起SEO这回事。

别嫌俗,搜索“飞行汽车”“马斯克投资”“Alef Model A”“小鹏陆地航母”“eVTOL”“内藏螺旋桨”“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经济”,你看到的热词背后,是人们对“怎么少堵一点”的朴素渴望。

我们写再多技术名词,终点也就那几分钟的时间红利。

你会不会愿意坐上这玩意儿,去跨过每天把你堵到怀疑人生的那一段?

或者你更关心楼下会不会多一处起降点、夜里能不能睡个整觉?

把你的路线、你的担心抛出来,我按你们的通勤图继续画战术板。

哪天真在外环碰面,你从空里下来,我在地上打灯,你请咖啡,我报里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