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一年比一年复杂。当我还在研发岗位上打行,记得公司有个说法:市场走向细分,低端高端都得有策略。这句话放到特别适合映射到司机和乘客的日常拉锯战。
比如说,去年冬天那场大雪。那天,我朋友坐了一辆网约车,等了快20分钟。司机一看乘客急,连话都不说,先开口就要加价。她一听就烦,问:你这是要加价?还说在路上堵。司机倒不死心,路堵,油也贵了。标准的借口。其实我估摸着,堵不堵,油费都差不多,影响多大?但平台的算法和大数据,能让他们老板们敏锐捕捉到异常状态。没办法,监管在加强,司机们突然少了那些边角。你知道,有次在平台后台看,违规加价比例去年跌了大概15%-20%。这个数字可能听起来不多,但对司机来说,意味着少了出手的空间,也许还能多跑几单。
这个问题真是复杂。司机说,开个车五年,油费涨了30%,平台抽成也在涨,单靠现在这个收入,根本吃不饱喝不热。尤其是那种跑了十年,年年都在折腾的老司机,心里其实都懂:加点钱,怎么也能熬过去。出于生存本能,他们有点赌气,想躲猫猫多赚点。比如绕远点,假装堵车,实际偷里程,还能多一单钱。或者利用外挂把位置改一改,让短途变长途。说实话,当时我还以为这套操作比黑车还专业——但实际上,这是行业的污染源。
其实我觉得,很多司机也是无奈。车开得久了,离不开余额。我刚才翻了下手机中的行驶笔记,查了个平均油耗——大概10L/百公里。按照现在大约8块/升,出车的话,一天跑个180公里,油费不到15块,但折合每公里1.33元。很多时候,平台抽成按25%算,扣掉保险、维护,剩下的钱还不够搭车费的二分之一。这还没算那些怼价的小伎俩。
让我想不通的是,有些套路明面上看就很明显——比如多算里程、乘客主动喊加价快点——但为什么监管还是难以完全根除?我猜没错,毕竟,监管部门自己也挺头疼。毕竟没法像百米赛跑那样用秒表监控每一步。更别提那些内部举报、监控算法的繁琐过程。你说,司机在深夜打电话,偷偷挂外挂位置,是侥幸还是日常?我觉得,可能大部分司机也不是坏人,更多是求生欲强大。
行业的变化确实让不少司机心态变了。有的打算改行,觉得线下送货、快递更干净;有的干脆抱怨,买新车也快一年了,还是赚不够油费。他们讲,就是觉得,开车干这活儿,跟差不多。平台对这些压力也没少下功夫。多份补贴、优质司机奖励、引导合理调价。比如说,峰时涨价,没人会反对,毕竟这是市场的规矩。
我一直觉得,平台如果能早点调整策略,让司机能赚点稳扎稳打的钱,情况可能会好很多。毕竟,说白了,司机想赚的钱不多,像个累死累活的打工仔。他们的日子,跟利润最大化的算法没啥关系。反倒是乘客们关注的不只是价格,更是安全和公平。你说,旁边那车的司机两个小时前还在丧心病狂加价,现在没人敢了,是不是......
回头想想,整个行业其实挺像个多米诺骨牌。只要一动摇,可能就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行业规范离不开大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但司机和乘客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有次我和一位修理工聊,他说:你们做软件的,别只盯着数据,要看看司机心里怎么想。真有点道理。市场如果不能公平、透明,才是真的亏。
我也没细想过,会不会有一天,行业彻底变得可控。比如实行差异化调价,逆向激励一些守规矩的司机。或者给司机设立良好驾驶奖励,让他们主动远离违规。那到底,是不是监管越严,违规越少呢?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
我总感觉这个行业还在摸索中。不知道你们觉得,接下来,监管和平台还能挤压出多少空间,让那些钻空子的手段无所遁形?而司机和乘客,能不能找到一条共赢的路?这事儿还得继续观察。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其实我还想问一句,你觉得,或许不只有规矩和惩罚可以解决问题,或许行业的大潮里,是不是也该有点温暖存在?像那天我跟个司机聊天,他说:只要司机心里不虚,赚点正常的钱,心里就踏实。我不知道你的看法,反正我觉得,最终还是得看我们怎么一起把这个行业变得更好一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