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二三线合资车企困局:雪佛兰闭店,斯柯达月销仅千余台
车市这半年考完了,身边不少开修理厂的哥们都在群里唠叨,说今年进出最多的还是国产新能源。可我那位在上汽大众做销售的小表弟,最近话明显少了。前几年他还老吹自家斯柯达,说性价比吊打同级,现在一提起销量就跟吞了苍蝇似的。
其实想当年,2016到2018那会儿,斯柯达一个劲地往外跑量,一年能卖三十多万台。那阵子明锐、速派满大街都是,我楼下邻居老胡买辆明锐,还专门请师傅贴膜加装行车记录仪——他说这玩意底盘扎实,比啥日系耐造。但转眼几年下来,这品牌掉队得厉害。今年上半年算下来,全家族最能打的速派才刚过两千八百辆,其它像柯米克GT、柯珞克都跌成四位数,小众到什么程度?有次我陪朋友去试驾,他问销售“还有没有明锐?”人家直接说,“库存不多,要订得等。”6月份五款车型加一起也就一千五百来台。
有人问为啥走到这一步?其实原因挺现实:原本靠着和大众共平台技术、价格低点撑市场,但现在连大众自己都降价拼命卷,那留给斯柯达的位置真是越挤越小。我有个修理工师傅张哥常说:“你看现在买速派的人,不就是冲着便宜的大众壳子嘛,可惜连这个优势也快没咧。”
马自达情况稍微好点,但也好不到哪去。这牌子一直被叫“小众”,喜欢它的人是真爱粉,比如我高中同桌阿强,从昂克赛拉换CX-5再换EZ-6。他每次聚会都念叨马自达转向手感怎么细腻,可销量摆在那儿——六月CX-5和昂克赛拉破千,还算亮眼,其它像EZ-6、CX-50行也这些,加起来几百辆而已。
翻半年账本,就只有CX-5勉强过万。而且终端优惠幅度大得离谱,有一次路过4S店,看见门口横幅写着“11.98万元起售”,心里咕哝一句,这么便宜还能挣啥钱?新上的EZ-6,本来头三个月还能破千,可碰上国产电动车围追堵截,一下掉六成。我微信群里一个马粉吐槽:“燃油守不住,新能又攻不过,只剩信仰支撑。”讲真,这牌子的路,以后怕是真的越来越窄。
至于雪佛兰,那更是一声叹息。当初科鲁兹火的时候,我爸单位同事组团买,一水银色红标尾灯贼亮。14年卖出去七十多万辆,是风光极盛期吧。但从18年开始,各种降价促销把品牌调性彻底带偏。有回逛商场顺道进展厅看迈锐宝XL,中控摸起来塑料感忒重,内饰设计还是十年前那个味道,也难怪没人捧场。今年科鲁泽是全系第一,却不到五千辆;探界者系列零零散散,加一起才一千多;星迈罗更惨,两位数徘徊。一线城市不少地方已经找不到单独雪佛兰4S店,都跟别克合并展厅摆放。据熟悉内部的小王透露,上汽通用对雪佛兰基本战略性放弃,现在主推资源全给别克去了。
韩系现代和起亚曾经也是牛气冲天,北京现代巅峰时一年干了一百一十四万辆。我记得亲戚结婚还特意选伊兰特当婚车队头阵,那时候谁敢说不是主流?但自主品牌崛起以后,他们靠性价比抢市场这一招失灵了,今年1—6月北京现代只有伊兰特还能撑住面子(刚超三万),其它库斯途、途胜之类七八千出头罢了。反观起亚,也差不太远:奕跑略高一点、一万出头,其余车型几乎都是个位数或两位数水平。有意思的是,据圈内消息,他们国内工厂产量主要靠出口消化,否则早关停减员喽。
另外插句题外话,上回洗车时遇见个老司机,他抱怨以前韩系保养省心配件便宜,现在好多型号刹车片要订货,一个礼拜才能发货,说到底还是销量太低,经销商备件压力大,都懒得囤货。“你要真图省事啊,”他说,“趁早换国产或者德日系。”
偶尔翻旧照,会发现那些曾经遍地跑的合资二线,如今渐渐稀少,有些甚至只剩下微信群里的讨论和偶尔维修间隙聊聊配置冷知识,比如某款老迈瑞宝隐藏功能怎么激活,又比如有人误传CX系列变速箱烧机油……其实大家嘴上嫌弃归嫌弃,该怀念的时候还挺怀念。当初谁没梦想过拥有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洋气”轿车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