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一句“三千万辆不如丰田一家赚”,
撕开了中国汽车工业最痛的伤疤——
我们用全球30%的产量,换来了不足丰田40%的利润。
01 数字惊雷:产量巨人遭遇利润侏儒
2025年7月10日,黄奇帆在贝壳财经年会抛出重磅数据:中国3000万辆汽车年销量总利润,竟不及日本丰田单家企业。此言如惊雷炸响,一组对比数据更显残酷:
-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4.765万亿日元(约2337亿人民币)
- 中国18家上市车企2024年总利润:不足900亿人民币
- 单车利润鸿沟:丰田单车盈利超2万元,比亚迪仅0.94万元,上汽低至416元
更令人心惊的是趋势: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从2020年6.2%连年下滑至2023年4.3%,而同期丰田利润率保持在10%以上。当中国车企在价格战中“血流成河”时,丰田却凭借品牌溢价与全球布局稳坐“利润王座”。
02 三座大山:压垮中国汽车利润的元凶
① 价格绞肉机:自杀式内卷
2024年初比亚迪“电比油低”的宣言,拉开惨烈价格战序幕。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导致:
- 行业利润率五年下降2个百分点,每卖一辆车就多亏一分;
- 部分车企为冲销量贴钱卖车,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
② 品牌天花板:40万MPV的魔咒
“你愿花40万买丰田埃尔法,还是国产MPV?”灵魂拷问直指痛点:
- 丰田品牌溢价占售价30%以上,而中国品牌溢价率不足5%;
- 消费者为丰田的“可靠”“保值”标签买单,却难为国产品牌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支付溢价。
③ 全球化短板:赚辛苦钱的代工厂
丰田的恐怖在于全球利润收割机模式:
03 认知误区:跪着骂站着的扭曲生态
用户提到“华为卖高价被骂”现象,折射出更深层社会心理:
• 受害者心态作祟:部分舆论将“国产高价”等同“割韭菜”,却默许外资品牌溢价合理;
• 战略误读:认为比亚迪们“薄利多销”是能力不足,实则用当下利润换未来赛道主导权——正如特斯拉亏损十余年终成新能源霸主;
• 合成谬误陷阱:单个企业降价抢市场是理性选择,但全体降价则导致行业利润崩塌。
04 破局之路: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三大跃迁
① 技术主权革命
- 攻克利润高地:比亚迪日均研发投入1.58亿猛攻芯片与智能驾驶,目标将软件服务占比提至30%;
- 重构成本逻辑:学习丰田TPS模式,某车企通过零库存管理三年降本17%。
② 品牌升维作战
欧洲市场正成试金石:
- 蔚来在柏林建立设计中心,将“东方美学”植入高端车型;
- 奇瑞联合当地足球队营销,文化输出带动品牌溢价提升15%。
③ 全球利润棋盘
丰田北美利润骤降78.5%警示:单一市场依赖是致命伤。中国车企破局需:
- 在东南亚建厂规避关税,复制上汽泰国基地利润率翻倍经验;
- 抢占拉美电动皮卡蓝海,利用当地补贴政策打造20万+价格带。
结语:当产量崇拜遇上利润觉醒
黄奇帆的警示不是唱衰,而是刺向虚胖的解剖刀:
3000万辆的浮华之下,
藏着6000亿的利润黑洞。
但请记住——
特斯拉用15年亏损换来万亿市值,
中国汽车正以短期利润换长期规则制定权。
当最后一辆“赔钱车”驶出生产线,
第一次欧洲人为中国品牌溢价买单——
汽车强国的徽章,
永远铸就在利润报表的转正时刻。
#热话投票#
今日激辩
- #国产车该不该卖高价# → 支持技术溢价还是反对割韭菜?
- #价格战毁了中国汽车吗# → 内卷是必经之路还是自杀捷径?
- #你看好谁成为“中国丰田”# → 比亚迪/蔚来/奇瑞?
穿透产业迷雾,关注@井底蛙看世界
以理性之刃,解剖经济真相
当最后一分品牌溢价归于中国制造,
第一次全球车主为设计专利买单——
强国的引擎,
始于此战此刻的利润觉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