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车企零售数据出来了,看着这份榜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国内汽车市场像不像咱们市井常见的早点摊,有人卖肉夹馍起早贪黑地干,有人靠油条老字号撑着面子,还有些摊贩不声不响,天天盘着自己的老客户认死理。比亚迪坐头把交椅,吉利、长安紧跟其后,合资品牌还抢下4个席位,整个格局看起来好像很热闹,但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水面下暗流涌动,大家的真实处境其实都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
先看比亚迪。310200辆,环比涨了,可同比却掉了18.3%。第一眼看着,这数字还挺唬人,是不?可往深里想,比亚迪可不是前几年一家独大无敌手了,现在每一个爆款车型旁边就能找到对标它的对手,价格、配置、服务都拎着大刀比划过来。以前你说新能源别无选择只能比亚迪,现在吉利、长安、甚至奇瑞都拎得出能打的产品,个个吃肉,根本没留多少汤给比亚迪。比亚迪的焦虑,表面看是被模仿,深层想是创新和“突围”的空间越来越小。“卷”,这是行业现状。
吉利紧追不舍,21万多一点点的销量,别看环比只涨了5.8%,但同比能飙个57.2%,这什么概念?这说明吉利这两年,自家摸爬滚打出的打法管用了。不藏着掖着,说白了就是看着比亚迪卖啥,自己马上做同款,配置、续航、外观一通明里暗里贴边——你卖“秦”,我就上“银河”,你有宋,我出银河E8。“平替”的玩法太熟练了,反手贴靠,价格还给你打下去,预算敏感、实用主义的普通家庭分分钟换阵营。就像街头的粥铺,看到油条摊子排队,立马也推豆浆套餐,你吃啥我卖啥,先把人拦下来再说。
第三名的长安,12万辆刚过,环比同比都涨,这背后其实有门道。自打新央企成立,把底下那几个子品牌全理顺了,不再你挤我、我挤你。阿维塔、深蓝、启源、引力、凯程,这几个品牌差异很大,产品路径一清楚,经销商卖起车来也带劲,客户不用再琢磨到底该买谁,选择反而轻松了。有人说中国汽车品牌多了选择多是好事,其实不然,听着是百花齐放,其实信息太多容易让消费者一头雾水,现在把各品牌做差异,反倒让长安更有活力。
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这四家合资品牌占了前十里的四个席位。有的人会觉得,合资车是不是不行了?国产新能源不是都快把合资赶下去了吗?但你仔细看,丰田神车还是有不少死忠,老一代消费者就是信合资。但合资品牌的问题是增长乏力,虽然体量大,增长点没了,只能靠既有盘子硬抗,想翻身不容易。
跌的是谁?比亚迪同比下滑、奇瑞环比下滑、上汽通用五菱同比环比都吃亏。这些品牌的难处在哪里?比亚迪的问题刚说了,被“围猎”导致的增长下滑;奇瑞呢,其实口碑一向不错,技术不差,自主研发早,但面对着消费者审美、价位以及品牌认知升级,它在一些细分市场没能跟上。上汽通用五菱则是典型的国民车型“神话”难续,宏光MINI刚火了两年,如今各大厂入局低价小车,门槛降到泥土里,主打性价比的优势荡然无存。
你发现没有,如果说三年前大家比的是谁能“吃快餐”、“推新车”,今天产业逻辑正悄悄改变。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落地,拼的是供应链和技术集成的速度,还有那个老生常谈的“品牌护城河”。哪些厂商能拉住年轻用户,谁就能多吃几年红利。一条路走到底的,比如比亚迪、特斯拉,在中国都已经隐约感到“冷风”——不是没优势,是人们的新鲜感被磨没了。车厂们要想持续卖座,就得学会讲新故事、造新概念,直戳用户的新需求。
这种局面下,“内卷”不可避免。你多卖点,我吃亏;你推新配置,我推新低价。“你有的我也要有”,攒着卖点生怕掉队,这让消费者看着是爽,左挑右选,也便宜不少。但从企业自己看,利薄如纸,“价格刺刀见红”,就差贴钱送车了。以前只要国内市场增量够大,大家你好我好;现在市场接近饱和,看谁能抢谁的“碗里饭”。
有人会问:为什么合资还能保住4个席位?是不是国产新能源其实也没想象中有劲?仔细想想,合资品牌的根基还在,用户对它的信任和二手残值在那摆着。可是,合资的日子不见得就更好过,他们眼见着国产车花招多,智能座舱、语音交互、车机网联一通升级,合资品牌学起来慢半拍。合资想翻身,唯一办法可能就是:把价格拉下来,甚至用新品牌马甲快速贴近年轻人。可这种路径,并不好走,利润空间瘦到了极点,品牌调性跟着下滑,曾经的“光环”慢慢黯淡。就像饭馆里卖西餐的师傅,突然下锅炒个米线,表面是多了几位顾客,长远看容易砸牌子。
再回头说说自主品牌。今天比亚迪坐头名,明天吉利就可能咬上来,后天长安窜出来也不是没可能。大家的差距在缩小,谁也不敢大意。光靠价格战没出路,拼的其实是研发投入和品牌持续拉力。比亚迪的压力就是,成熟市场容易“天花板”,新车型新技术又要往前冲。吉利、长安的优势是追赶得快,不怕卷;但未来想突破,迟早要拼品牌溢价和核心技术,而不是始终做“平替大王”。
对咱们普通消费者而言,今年买国产车,是左挑右选,价格便宜,配置拉满,售后体验也改善不少,实惠是真实惠。但你别觉得这样就没问题了,“卷王”们要长期贴钱卖车,过两年要不要收回成本,产品还能不能保持现在的性价比?大家心里也得打问号。别忘了,“卷死同行”的路未必能带来行业长期繁荣。
但再想深点,中国车市走到今天算是到了“成年礼”。早几年是靠着人口红利、消费升级拉动销量,现在得靠技术创新、品牌打造才能持续。有品牌掉队就有人趁机上位,这才是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榜单只是每月换个排序,背后的产业升级和用户价值趋同,才是汽车行业的真问题。买车跟我们做决定一样,别光看一时痛快,得看长远的服务品质和迭代能力。
最后留一道思考题:未来五年、十年之后,咱们手里头的车企榜单还会不会是今天这些名字?会不会有让咱们完全想不到的新玩家杀出来?或者,今天满街的新能源和智能概念,会不会再被下一代技术颠覆?看似赢家通吃的比亚迪会不会被逼上另一个转折点?吉利、长安又能不能守住今天的“攻势”?谁也说不好。但有一点不变:只要市场有活力,咱普通人就能选到更好的车。就这点,才是榜单之外,更值得欣慰的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