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正在返贫
——从销售困境到维修危机的行业反思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结构性调整的阵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市场饱和度的提升以及经济环境的波动,汽车从业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从销售端到维修端,“返贫”现象逐渐显现——传统从业者收入锐减、技能断层加剧,甚至行业巨头也陷入停产危机。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更警示着从业者需在转型中寻找新出路。
一、销售端:燃油车崩塌与新能源冲击
燃油车市场萎缩,经销商关店潮蔓延
2025年,中国燃油车市场份额已不足35%,近4000家4S店退网,合资品牌经销商成重灾区。曾月销30台的燃油车销售冠军,如今仅能卖出15台,收入腰斩成为常态。一汽吉林等传统车企因产品迭代滞后、新能源布局缓慢,自2024年8月起拖欠工资数月,员工陷入生存困境。
价格战挤压利润,提成缩水倒逼转型
2024年参与降价的车型达227款,平均降幅8.3%,部分车型甚至“价格倒挂”。销售人员提成从单台5000元骤降至2000元,部分车企通过“以旧换新”政策转移库存压力,但从业者坦言:“卖车赚不到钱,只能靠售后维修补收入”。
技能断层与新能源转型阵痛
新能源车智能化配置复杂,40%的传统销售因无法掌握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等技术考核而转岗。深圳某新势力门店销售总结:“现在卖车不是背参数,而是演示5分钟快充和城市NOA,成交率提升40%”。然而,转型所需的数字化能力与生态服务经验,成为多数从业者的短板。
二、维修端:技术迭代与成本倒逼
新能源维修门槛高,传统技师遭淘汰
新能源汽车维修需掌握电池管理系统、高压电路检测等技能,传统机械维修经验几乎失效。某维修连锁企业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维修订单占比超40%,但具备资质的技师缺口达50万人。
价格战延伸至后市场,利润空间压缩
维修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低利润下服务质量难以保障。部分企业通过“低价引流+捆绑销售”维持生存,但消费者投诉率同比上升32%。
环保法规与数字化转型压力
废旧电池回收、氢燃料技术等环保要求推高维修成本,而智能诊断、远程监控等数字化工具尚未普及。中小维修企业因设备投入不足,逐渐被连锁品牌和车企直营体系挤压。
三、破局之道:从“靠车吃饭”到“生态共建”
技能升级:从单一技术到复合能力
销售人员需转型为“场景专家”,例如蔚来销售兼任“生活方式顾问”,从换电站推荐到露营装备销售,开辟多元收入渠道。维修端则需强化电池检测、智能网联故障诊断等专项技能。
渠道革新:直营与代理混合模式兴起
小鹏“木星计划”、蔚来乐道品牌转向经销商合作,传统销售可转型为“城市合伙人”,享受销售与服务双重收益。佛山某转型代理阿维塔的4S店,员工提成比例从3%提升至5%。
政策与行业协同:构建可持续生态
政府需完善新能源汽车维修标准体系,车企应开放技术培训资源。例如吉利、长城在海外设立培训中心,招募双语销售,单年薪可达50万元。同时,探索电池租赁、以租代购等模式,降低用户购车门槛。
结语
汽车产业的返贫危机,本质是传统模式与新时代需求的错位。从业者需打破“卖车即终点”的思维,从单一交易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则需以技术为纽带,构建开放协作的生态网络。正如崔东树所言:“汽车销售将从‘流量游戏’回归服务本质,谁能解决用户全生命周期需求,谁就能赢得未来。”在这场行业洗牌中,唯有主动进化者,方能穿越周期,抵御返贫浪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