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场景拉回到实验室。白色防尘服、封闭透明罩,戴着厚重乳胶手套的工程师们在灯光下分拣银白色的极片,身侧墙面上挂着标有“自燃风险”的醒目标志。安静得几乎只有空气净化系统的轻微嗡嗡声。室外,资本市场热闹非凡——理想汽车和欣旺达各拉一台小算盘,五五开成立了一家“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一通操作直接把新能源圈子又搅得沸腾。
要是你正好站在这家公司的门口,心里估计得盘算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是理想的产品经理,手里正好攥着一块“自产”的电池,到底怎么玩才稳?假如我是车主,明年买车的时候,那个电池上的LOGO从“XX电池”变成了“理想电池”,除了多了一份品牌归属感,还有什么风险或者红利等着我?
说起来,这合资消息并不算突然。毕竟,在电动汽车里,电池是妥妥的“心脏”,能占掉整车成本三成还不止。你可以用一样的底盘、一致的外壳,但要想冲高端、拼技术、抢核心利润,电池主导权是绕不开的那条路。之前理想也不是没跟宁德时代联手搞过电池项目,但这回和欣旺达的玩法明显不同——前者偏“联合开发”,大局还在别人手里;而欣旺达这次,理想压根没把自己当“外人”,产品怎么设计、工艺用哪种、材料配什么,全是“自研”思路,研发团队都翻到两百号人,连总裁马东辉都恨不得两周查一次小黑板。
值得玩味的还有“5C超充”这件事。专业点讲,5C超充就是让电池以五倍容量的速率充电,说白了也就是让新能源车“喝水”比别人快一大截。理想这波,从化学体系到结构BMS(电池管理系统)核心算法,一条龙全内包。钱不是事儿,所有研发预算直接批,花钱的速度基本只和“技术瓶颈”谁更快赛跑。而且据说,只要跟欣旺达谈好每个项目该烧多少钱,理想给钱的豪气甚至让部分电池行业老法师都咂舌。
这套操作,和理想主打增程系统、电驱、芯片布局的通用逻辑如出一辙。李想三句话把供应链划成三类:没有成熟厂商的(比如增程、芯片),自己包圆自产;成熟供应链但有自研能力的(比如动力电池),出设计让别人代工;边边角角、无关痛痒的(比如保险杠、后视镜),外部采购一把梭。这种组合拳,打到现在别的不说,至少把每一块关键技术的“主动权”都收到了自己兜里。
智能化时代最怕啥?失控。系统供应链一旦断链,“跪着把元器件求回来”已经是常态了。一边自研提话语权,一边和资源大户宁德时代签五年期战略协议,所谓“双保险”,多少有点“我才是你爹”的坦然。
说到欣旺达,表面看不过是一家动力电池厂,实际上却是靠“消费电子电池”发家的老广深势力。现在消费业务还占一半营收,在动力电池圈属于上升期的二号选手。和理想的关系也不是头回见面——早在2017年就开始合作,2022年理想直接向欣旺达动力电池公司增资4个亿(本来只打算投2亿,李想拍桌子临时加码),这种信任基础不是今天突发奇想。
真正牛的地方在于:欣旺达不是单纯的供应商,选择了ODM(原始设计制造)模式,换句话说,“你理想出自己想要的电池底层架构,我给你造,就当是自家厂房”,共享流程、共享系统,连库存和制造数据都直接插管进理想车企数据链,中间不夹杂“人为调节”。渐渐地,这个事业部从一开始1300人,涨到1700人。内部很多流程、预警模型也是两家直接联建。到了这个阶段,说是合资公司,其实双方责任利权捆得比普通产业链深刻多了。
作为二线电池玩家,前面被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巨头压着,欣旺达要想突围,只能抱紧车企大腿——不只跟理想,早先还和东风、吉利也有合资公司。绑定大客户,拼的就是长期稳定订单和发展确定性。截至今年3月底,理想贡献了欣旺达近6%营收,成了前五大客户。这种量,占了动力电池厂最怕的“产能空置”风险。共享利润、共享风险,不再是单纯地“卖零件”,有点像成为“业务合伙人”。你的生死,我也得上心了。
理想有了品牌独立和电池自研主动权,等到明年自产电池真上车,各项性能指标安排,数据流回溯,遇到突发缺货,调度速度也肯定比单纯采购快一大截。欣旺达则拿稳订单,提升利润率,靠ODM深度参与,有望增加市场份额,在产业江湖的“名片”上多添一笔。但话也别说太满,这种“车企主导+电池厂承接”的模式,行业现在多半只是一轮初探,真等到大规模推广,恐怕还有不少“副作用”得慢慢体会。
这里必须承认一点,自主研发听着好,但高投入、高风险,一旦产品出质量瑕疵,少了“第三方”制衡,谁的锅都得自个儿背。相比之下,全行业链都像理想这般两线并行的,大胆倒是真的,至于最后结局——是成为新的利润池,还是变成大体量“烧钱无底洞”,还得看后面市场的调教。研发的路上最容易拉仇恨,万一5C超充遇上不良率爆表,或者BMS东缺西漏,到时理想大概率只能一边头疼一边再筹钱补窟窿,总不能寄希望“同行衬托我优秀”。说到底,技术突破和盈利平衡始终是任何自研项目最难啃的骨头,什么时候不是呢?
至于“理想电池”到底能跑多远,就和实验室外那一摞未签字的合格检测报告一样,让人好奇又忍不住想翻几页瞧瞧。也许十年之后,新能源电池都变成了车企自研自造的天下;又或者,我们又迎来下一个“国产芯片”的轮回:热闹之上是风险,进步背后藏着巨大的品控难题。只是,如果有天你作为消费者站在充电桩旁,看着插头那头的电池铭牌突然多了些“专属性”,你会变得更放心,还是更谨慎?
没有标准答案,也没人能说清这些变革最终能熬出几分甜头。现在,风口刚起,故事刚开始,台下总得留些悬念不是?
所以,你更看好动力电池未来趋于“品牌自研”,还是“供应链协同”?你最担心电池哪一点——成本、质量、还是信息壁垒?欢迎在评论区丢下你的推理,别省略那些“人性的小九九”。
警戒线外,疑问从来不会比答案少。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