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预算敞篷车体验记:从MX-5到MG Cyberster的夏日故事
有些梦,小时候觉得遥不可及,比如坐在一辆敞篷车里,让风把头发吹得乱七八糟。那时候电视上出现的都是豪门公子哥开着大奔、宝马敞篷,后座还得放个吉他。可真到了2024年,这种“浪漫”好像也没那么高不可攀了——身边不少朋友琢磨着30万左右买台敞篷自驾游。
前阵子和修理厂老李喝茶,他突然冒出一句:“你晓不晓得,现在30万能搞定一台正儿八经的敞篷跑车?”我当时半信半疑。老李年轻时候在上海修过进口宝马,说以前只有大老板才会来换顶棚胶条,那价格都能买辆二手桑塔纳了。
其实要说历史,这玩意儿还真不是近几十年的事。19世纪末德国欧宝就造过Lutzmann那种带软顶的小破车,发动机3.5马力,人家照样开出去兜风。不过真正让平民百姓接触到工业化生产的机械顶棚,还得是1939年普利茅斯那个创举——以前全靠师傅们手工钉皮革、做骨架,一场雨下来漏水算常态。
说回现在,不少品牌都开始往亲民价位卷。一张清单列出来:马自达MX-5、宝马2系、雪佛兰科迈罗(当然平行进口),还有最近电动圈很火的MG Cyberster。这几款里头,各有各的性格,也有不少冷门小细节值得说道说道。
先讲MX-5。我表弟去年咬牙入了一台33.9万落地的新款。他说最喜欢的是轻巧感——不到1吨重,小区地下室拐弯掉头贼灵活。他第一次拆软顶还是跟B站视频学的,有点仪式感,但收起来只用三秒钟,比自动折叠快多了。有意思的是,南京这边春天柳絮飞的时候,他干脆直接摘掉顶棚兜风,每次回来都要花半小时吸尘,说这才叫生活气息。“悬挂调校特别硬朗,高速压弯不飘。”不过也有人吐槽后备箱太小,两个人周末短途还能凑合,要是真拉个行李箱去机场就麻烦了。他发现雨季如果没扣紧密封条,下雨天还是会渗点水进来,这是所有软顶通病,连技师都笑称“原汁原味”。
再聊聊宝马2系。我一个做金融的小伙伴去年刚换下F20 1系两厢,就选了低配2系硬顶版。当初看中主要是城市通勤+偶尔高速出差用。他最满意的一点竟然是隔音,“关上硬顶比想象安静很多”,50km/h以下还能随时切换模式,不过他吐槽三缸机抖动确实明显,“红绿灯怠速踩刹车方向盘哒哒响”。保养倒是不贵,用普通0W-20机油即可,但4S店建议每两年检查一次折叠机构润滑,否则冬天容易卡顿。他发现停车场高度有限制,有次去地下商场差点被栏杆刮花,好在最后擦肩而过,也算虚惊一场。
科迈罗这货嘛,在国内见到本身就稀罕,我大学同学2017年托人从天津港弄了一辆RS 2.0T。当初就是冲着“大黄蜂”来的,据他说,每次加油站都会被问是不是电影里的那款。“8AT变速箱反应挺快,就是起步油门重踩会窜。”但美式肌肉毕竟空间更宽裕,两米多宽度,上下班挤市区路段略显笨重;他老婆嫌弃夏天暴晒之后内饰温度吓人,经常抱怨“热屁股”。顺便提一句,这代车型维修成本偏高,比如电动遮阳帘坏一次零件等了俩月,还必须找专修店才能搞定。有意思的是,据他说天津港口流传一种土办法,用矿泉水瓶塞住排水孔防止积水倒灌,也是奇葩操作……
至于新晋网红MG Cyberster,今年6月底刚上市新版本。我表姐男朋友抢鲜订了一台长续航两驱版,看中的就是剪刀门+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据他的反馈,“AI语音识别很准,可以直接喊‘打开敞篷’,不用再按按钮。”他们端午假期自驾去了舟山,从上海出发全程充电压力不大,只是在岛上找桩费劲。他们试过晚上露营,把座椅放平当临时床铺用,但因为纯电池组占据底盘,中间凸起较高,两个人睡觉总感觉硌背。不过续航表现超预期,一趟下来CLTC标称580公里基本能跑500公里左右,不像早几年那些虚标严重的新势力车型。而且Cyberster后备箱空间比想象的大,他们装下两个登山包外加烧烤架毫无压力。但表姐提醒一点:软顶部结构遇暴雨还是建议别停树下,她亲眼见邻居被梧桐果砸破蒙皮……
其实这些故事听下来,无论燃油还是纯电,无论德味日范美式肌肉或者国潮科技,各家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有人为驾驶乐趣,有人为牌面撑场面,还有人为智能体验和低碳环保琢磨。但归根结底,都不是遥不可及的大梦想,而是一群普通人在柴米油盐之外,对自由与浪漫的一点坚持罢了。今年夏天楼下一对夫妻正筹划把旧福克斯置换成二手MX-5,说打算带娃沿江南一路开过去看荷花,到底能不能实现还不知道,不过光想想也是开心事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