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嘞,哥几个泡好茶没?咱今天就来聊个刺激的。九月份的汽车圈,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尤其是吉利汽车,销量跟坐了火箭似的,一个月就干出去27万多台,今年眼瞅着就要冲破217万辆大关。这成绩,放榜单上金光闪闪,不知道的还以为吉利挖到矿了。
但咱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人,拨开这层喜庆的红布,底下藏着的东西才叫有意思。吉利这波“神操作”背后,站着一个巨大的影子,这影子的主人,姓比,名亚迪。说白了,吉利今年这考卷答得这么漂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提前“借”了学霸比亚迪的笔记来抄。
你可别说我瞎掰,咱们一个一个对。吉利那款卖爆了的小电车星愿,上来就对着比亚迪海鸥和海豚一顿“致敬”,价格还更狠。紧接着,银河E5盯着元PLUS打,银河A7又把矛头指向了秦L。这哪是造车啊,这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模仿秀”,把比亚迪验证过的爆款公式,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再撒上一把价格屠夫的调味料。这套“摸着比亚迪过河”的打法,简单、粗暴,而且,该死的有效。
毕竟,对于兜里揣着真金白银的老百姓来说,差不多的东西,谁便宜就跟谁走,这是天经地义。吉利算是把这层人性给研究透了。你看,销量不就“duang”一下上去了?吉利自家老板桂生悦都豪情万丈,说要跟第一名(比亚迪)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反超。听听这口气,充满了“只要我没道德,就没人能绑架我”的王霸之气。
可江湖不是请客吃饭,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碗“流量饭”吃得是香,可后遗症也来得快。最直接的就是,车是卖得多了,但平均下来,一辆车挣的钱却变少了。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毛利率跌到了16.4%,单车均价更是从11万多,一头栽进了9万块的区间。这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用利润换市场。就像一个壮汉,看着膀大腰圆,实际上可能一身虚汗。当“性价比”成了你唯一的王牌,那“品牌价值”这玩意儿,也就离你越来越远了。这是吉利眼面前的第一座大山。
一座山已经够难爬了,吉利面前,不多不少,正好三座。第二座,叫“远方”。当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卷成了麻花,出海就成了所有人的救命稻草。可吉利在这门功课上,显然是“挂科”了。人家奇瑞、长城、比亚迪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出口量噌噌往上涨的时候,吉利的前三季度出口量,居然是同比下滑的!这感觉就像,村里人都出去发大财了,你还在家跟邻居为了一亩三分地打得头破血流。
如果说前两座山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那第三座山,就是关乎“灵魂”了。智能化,这个词现在就是汽车圈的“春药”,谁不沾点都觉得自己落伍了。吉利也急啊,把宝都押在了领克和极氪这两个“高端品牌”上,想靠它们补上短板,顺便拉高一下身价。可现实挺骨感,这两个被寄予厚望的“尖子生”,今年的表现只能算差强人意,销量目标完成率远远落后于大盘。想靠它们翻山越岭,目前看,腿脚还有点软。
所以啊,吉利现在就像个偏科天才。销量这科,他能考120分,把老师都给惊着。可一翻到出口、高端、智能这几页,卷面就有点难看了。这种瘸着一条腿狂奔的姿势,能跑多远,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摸着石头过河”是智慧,但你总不能一直摸着别人的石头过自己的河吧?总有一天,河对岸会起高墙,或者人家干脆把桥给修好了,你还在水里摸来摸去,那不就成了笑话?吉利这头猛虎,靠着嗅觉和模仿,打下了一片天,但要想真正成为山中之王,终究得亮出自己的獠牙,吼出自己的声音。
那么,问题就来了,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吉利这波操作,是短期的投机取巧,还是长远的战略布局?评论区里,留下你的高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