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呼吁加大黑公关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监管层面遏制谣言扩散,强调企业应专注产品与服务共筑行业清朗环境

说到现在新能源圈的黑公关问题,我最近真是越听越觉得头疼。你知道吗,有家朋友在销售那边工作,就跟我吐槽,上个月他们家的某款新车,短短一周里就被刷了差不多500条负面评论,说车动力差、续航虚标,甚至还有人造谣电池安全隐患。500条,这数量我估摸着挺吓人——虽然样本有限,但这力度可不是普通水军能比的。

前几天看《半小时》那个探访报道,说的就是这事儿。小米汽车李肖爽副总裁直接喊话了,要监管层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黑公关的成本。我倒是觉得他说得没错。毕竟,比起天天盯着网络风向标,企业真应该花心思在车上、服务上。你说是不是?但我又忍不住嘀咕,监管这杠杠到底能不能真正动起来,扣个罚款或封个号,真的能改变多少?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呼吁加大黑公关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监管层面遏制谣言扩散,强调企业应专注产品与服务共筑行业清朗环境-有驾

其实黑公关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给你举个比方,想象供应链里的零部件采购,车企每次批量下单,得摸清各种料场和供应商的真正可靠度,一点不对头就得换人。而黑公关就像在这条供应链里突然蹦出来几个虚假供应商,你很难一眼看穿他们是假货,有时还得靠眼缘或者经验猜测。你以为掐死水军的奶源就能绝了?可这事冒得快、变着花样来,也没啥确定配方。

我突然想起上个月和几个修理工小聚时,聊了聊他们对新能源车的维护,有人笑说:电池炸了你们车企赔,你赔得起?那神态真是又无奈又有点自嘲。其实这也是底层的现实,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才是王道。你没产品加持,光喊口号、管理黑公关,反倒显得亏斤少两。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呼吁加大黑公关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监管层面遏制谣言扩散,强调企业应专注产品与服务共筑行业清朗环境-有驾

不过刚才说黑公关让我觉得有点大了,我想收回两句:一是,除了黑公关,其实很多差评是真心实意的消费者反馈,毕竟新能源车圈用户门槛其实也挺低,有的真不懂车,误解大了;二是,说黑公关很厉害,不代表它就是无敌。厂家和销售端完全可以用更透明的数据和更耐心的沟通来抵消部分负面影响,这招可能比单纯走监管更务实。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年底有调研显示,某头部新能源品牌的线上口碑好坏对销量影响约占15%(体感数据,样本有限),但是线下体验和售后服务的满意度提升10%时,口碑正面率能回升25%,这数据挺有意思,说明用户更信赖真实触感,而不是网络水军泼的脏水。

对了,同价位的比亚迪汉和小鹏P7,在实际续航表现上差别真不算小。汉的官方续航是605公里,小鹏P7标称有706公里(体感数据,厂家数据)。实际道路测试,汉带空调跑高速大概能拉到530公里左右,小鹏P7相近条件下更像480公里。差这几十公里,长途用户会不会真感知到?有人说花个几万多的钱买所谓更续航值不值?我倒觉得,这就像买手机,差几分钟续航没啥大不了,体验才是关键。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呼吁加大黑公关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监管层面遏制谣言扩散,强调企业应专注产品与服务共筑行业清朗环境-有驾

供应链这块,我最佩服的还是那些能成立独立团队专门盯零件质量的厂家。可以比作买菜买菜,车企采购就是挑菜市场上最新鲜的果蔬,死盯供应商就像盯菜贩子是不是真的捞新鲜货。黑公关就好比菜市场旁边突然冒出来的一群碎嘴邻居,整天说这瓜不甜那果烂,听多了你心态都要崩。惹不起也躲不起。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水军背后的黑产链条到底有多大?我没细想过,但猜测这事得专业黑产团队操作,散养水军已经不够看了,可能跟网络托管公司或信息流平台有关系(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企业需要警惕,要不然一边喊监管一边自己还抱着留水军就方便宣传的心态,那真是自己打自己脸。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呼吁加大黑公关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监管层面遏制谣言扩散,强调企业应专注产品与服务共筑行业清朗环境-有驾

我有点嫌麻烦,写到这里总感觉偏激了,看来车辆产品本身的硬实力更重要。别天天盯着评论区,产品不硬,黑公关再多也没用,人心可不是这么简单被改变的。

可问题来了:未来车企做产品的怎么真正搭建起一条既透明又有服务力的沟通链,能让买家甭管网络风波,买了车都心安,这才是个老大难。你觉得清朗环境到底是谁的责任?是监管、企业,还是消费者自己?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呼吁加大黑公关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监管层面遏制谣言扩散,强调企业应专注产品与服务共筑行业清朗环境-有驾

晚上喝茶时,无意中摸了摸手上那把新车钥匙,金属凉凉的,还带点点磨砂感。就那一刻,很现实很简单的问题又卷土重来:这车到底值不值得你掏钱买?光靠口碑和传言还不够,你说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