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这牌子,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当年多风光背靠沃尔沃和吉利,两个大佬抬着它进纳斯达克,名字还叫Polestar,听着就像北极星那么亮。2017年正式出道,第一辆车极星1直接卖到145万,比特斯拉最贵的那款还高一截。全球一年就产500辆,搞得跟奢侈品似的,说白了就是想走高端路线,靠稀缺感拉身价。
可问题是,没人买账。
车太贵,品牌又没啥认知度,你说你是谁?沃尔沃的儿子?吉利的亲戚?消费者一脸懵。结果这车从上市到2021年停产,销量一直没公布,估计自己也不好意思说。每年500辆都没卖完吧,能卖多少?
接着换思路,推极星2,想走量。定价二十九万起,冲着特斯拉Model 3去的。听起来不错,但新车刚落地就出事。车主开着开着,车突然不动了,直接趴路上。这才上市几立马召回两千台。更离谱的是,之后几年陆陆续续又召了五次。别的车OTA升级是改功能,它的OTA快成维修补丁了。
2023年有报告说,极星2的召回率是行业平均的三倍。你让人怎么信得过?三年卖不到十万辆,Model 3一年就能卖五十万。现在谁还提“对标特斯拉”,都笑出声了。
再后来试SUV,出了个极星3,起价七十万,还是高端路线。第二年又来个极星4,三十多万,想往下探市场。结果两边都不沾,上不去也下不来。现在还在画饼的极星5和6,又转回头去做轿跑和超跑,打算再冲百万级。折腾八年,绕一圈又回原点。
最要命的是,根本没人知道它是干啥的。
2024年有人做过调查,超过六成人压根不知道极星是造什么车的,能说出一款车型的不到十分之一。品牌印象为零,你还玩什么?
不光产品乱,管理更是稀碎。嘴上说着要做全球品牌,中美欧一起搞,实际上哪头都没做好。在中国,团队说了不算,大事全得等瑞典那边半夜开会拍板。等回复下来,黄花菜都凉了。连建厂用的材料都要从瑞典运过来,你说多离谱?成本能不高吗?
中国区八年换了七个CEO,一年不到就走一个。人在位子上坐着,都不知道明年归谁管,谁还敢定长远计划?反观比亚迪,本地决策快得很,市场一变马上调头,人家能活得好不是没道理。
美国那边更惨。中国产的电动车进不去,关税翻倍。只能在美国建厂,可产业链优势全没了。成本压不下去,销量又上不来。现在全球六座工厂,全年卖不到五万台,平均每家工厂一年几千辆。这哪是造车,简直是烧钱表演。
财务数据看得人头皮发麻。
2024年亏二十亿美元,四年累计亏五十亿。卖一辆车倒贴三十多万人民币。总资产四十亿,负债七十三亿,早就资不抵债了。李书福看不下去,2024年把股份从四十八甩到十八,等于沃尔沃基本撤了。吉利没办法,还得接着兜底,2025年又扔进去两个亿。就是保个壳,留条出海的路。
靠输血活着的品牌,不可能有未来。
特斯拉当年也没这么多家底,靠的是死磕一款车,技术一点点磨出来。比亚迪也是扎在中国市场,懂老百姓要啥,反应快,价格实在。极星呢?什么都想做,最后啥都不是。
我的看法是,极星不是被市场淘汰的,是被自己搞死的。
方向摇摆,决策迟缓,中外脱节,产品没亮点。再大的背景,也经不起这么耗。新能源这行,从来就不缺钱,缺的是清醒的脑子和踏实的脚步。希望以后别再有品牌重走这条路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