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氢重卡,未来富有竞争力的干线运输解决方案。
2023年3月28日,福田汽车副总裁秦志东表示:随着液氢重卡的成熟,整车TCO优化,成本不断降低,将是富有竞争力的干线运输解决方案。“与气氢相比,液氢重卡自重轻了将近2吨,加氢时间不到10分钟。而且液氢单公斤储氢成本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内,目标是500元。”
秦志东是在当天进行的北京氢能产业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液氢产业体系分论坛上,做上述发言的。
福田汽车液氢重卡项目有何进展?又是如何看待液氢重卡发展趋势的?
请看方得网整理报道。
液氢:氢能大规模储运的有效手段
在能源安全及“双碳”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已势不可挡。而氢能的能源储能属性较强,从西北清洁能源到东部应用场景,可通过转化氢能、电网调峰来实现,成为可再生能源转换的中枢。
目前高压储氢运输的效率亟待提升。“一辆长管拖车的有效载氢大约只有260公斤,往往运输成本就已经超过了氢气本身成本。气氢加氢时间、能耗、安全也存在一定压力。”秦志东表示,“液氢将是未来我们解决氢能大规模储存跟运输的有效手段之一。”
据介绍,70兆帕的高压储氢罐,一般单个体积不会超过5个立方,可以储存80公斤以上氢气。一辆液氢的运输车大概相当于15辆气氢的运输车,运输效率大幅提高,对道路、资源的占用大幅减少。同时,液氢直接加注,对加氢站能耗、土地占用也会非常的少,成本就会非常的低。
秦志东认为,当前我国液氢产业加速,为液氢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20年以来,液氢相关的政策项目不断落地,众多企业已经参与进来,我国液氢的产业正在蓄势待发。国内液氢产能将在未来几年内达到400吨/天。”
液氢重卡更具续航成本优势
同样是零排放,在低温环境或长距离行驶场景,氢燃料电池车辆对比纯电动车辆的优势无疑比较明显。
秦志东表示:“如果是用可再生资源电解水制氢,在重卡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还是有明显的优势的,比其他能源低了28%左右。而且氢燃料电池加注的补能时间非常短,续驶里程长的优势,都是未来在重型商用车上应用的基础。我们做过零下35度环境的验证,效果很好。”
据了解,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当前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燃料电池系统效率有待提升、单车储氢量较低、储氢重量大成本高等问题。
秦志东认为,考虑到商用车TCO成本,降低百公里氢耗和储氢系统轻量化,非常重要。“续航1000公里以上,才能满足干线运输的需求。按照现在示范城市群要求的30块钱/公斤,氢耗必须做到百公里8公斤以内,才能与柴油车能耗基本相当。”
相较于高压气态车载储氢方式,液氢重卡则在安全性、携氢量、续航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
举例来说,同样携带80公斤氢,气氢储存体积近11立方米、重量3.1吨,加氢时间30-40分钟,对用户运营效率、加氢站考验较大;而使用液氢,体积只有3.2立方米、不到气氢的1/3,质量大概1.2吨、轻了将近2吨,加氢时间不到10分钟。
秦志东表示:“液氢形式不仅是大幅度降低储氢重量,同时在成本上也有巨大优势。”根据规模化成本计算显示,气氢单公斤储氢成本2000多元,液氢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内。“专家给我们提的目标是降到单公斤500元。随着技术进步、规模化应用,我们认为是有机会的。”
福田汽车:液氢重卡最早探路者
国际上,戴姆勒、Hyzon相继发布了液氢重卡。作为国内燃料电池商用车领域的领军企业,福田汽车保持与国际同步,率先完成液氢重卡整车的开发。
秦志东表示:“目前福田液氢重卡做到了第三代,基本原理、商业逻辑是通的,当前主要任务是在各方支持下,如何去实现产业化。”
据了解,福田汽车2006年开始燃料电池商用车的研发,并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奥会期间已成功实现600辆燃料电池商用车运营。
2020年福田汽车即已推出液氢重卡,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是100千瓦,续航里程超过650公里。2021年第二代49吨液氢重卡,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提高到200千瓦,续航里程超过了1000公里。2022年开启第三代液氢重卡研发,燃料电池功率240千瓦,载氢量达到80公斤以上,未来希望达到100公斤,运营效率更高。
秦志东认为,随着液氢重卡的成熟,整车TCO优化,成本不断降低,将是富有竞争力的干线运输解决方案,在未来长距离运输应用前景广阔。“我们计划到2025年,先实现百辆级液氢重卡省际运输示范运营,比方说从北京跑到山东或者其他区域。未来到2030年,燃料电池重型车会迎来一个爆发的机遇,有望能达到万辆级的规模。”
应该说,经过产学研持续创新研发,液氢重卡在产品端已做好准备。但未来实现示范运营乃至商业化运营,还必须得到法规层面的支持,包括液氢储运、整车检测等方面国家标准亟待完善,并需要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的加快突破和整个产业链联动与融合。
成本与效益,是商用车不变的追求。从应用场景到用户运营,燃料电池商用车升级也同样遵循这一法则。
以福田汽车为代表,中国燃料电池商用车明显加快了推广落地,正向着低能耗、低成本、高功率、高效率方向发展,为全球重卡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