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汽车领域中的一项革新性技术,它融合了电动和燃油系统的长处。以下,我们将一一剖析PHEV的六种主要技术架构及其原理,揭示它们是如何带来节能环保的行车体验的。
第一种:串联混合动力(串联)
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中,电机处于主导地位,而发动机则主要为电池组充电或与电动机协同工作,从而提升纯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尽管发动机的效率不算高,但在理想条件下,其平均效率可以达到30%-36%,相比传统的燃油车,节能效果显著。然而,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这种构型并未广泛应用,目前仅有少数车型如雪佛兰沃蓝达和宝马i3等采用了这种技术。
第二种:发动机组合(并联、P1)
P1架构的特点是将电机整合在发动机曲轴之后,电机在此起到辅助驱动的作用,并能进行能量回收。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因其高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于公交车和部分自主品牌车型中,例如本田的IMA混动系统和奔驰的S400混动车型。
第三种:变速箱组合(并联、P2)
P2是当下较为普遍的混动模式,其电机被放置在离合器之后和变速箱之前,能实现发动机与电动机的独立工作,提供更加灵活的动力选择。例如,大众图昂和奥迪的混动系统就采用了P2架构。丰田的卡罗拉双擎也采用了这种技术,其低油耗的特点使其在网约车市场上大受欢迎。
第四种:前后桥组合(并联)
在这种架构中,前后桥分别独立驱动,类似于英文中的Axlesplithybrid,它可以实现四轮驱动。通过优化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协同工作,提供卓越的性能和操控性。奥迪A3 e-Tron和比亚迪唐就是采用这种技术的代表车型。
第五种:混联、P1+P3
P1+P3架构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增设了额外的电机,这种设计非常适合高速行驶。例如,本田的i-MMD技术,通过智能地切换动力来源,为驾驶者提供了高效且节能的驾驶体验。
第六种:前后桥组合(混联、P1+P4)
最后要介绍的是P1+P4架构,它将电机分布在车辆的前后桥上,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动力分配和驾驶模式选择。本田的某些车型就采用了这种设计,它成功地结合了SHEV和PHEV的优点。
总体而言,PHEV的这些技术架构各具特色,为驾驶者带来了丰富的选择。它们不仅保留了电动车的环保优势,还增添了燃油车的便捷性。每种架构都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