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规出台,司机乘客平台三方共赢是关键

咱们香港人每天出门,总免不了要和交通打交道,尤其是打车这件事,说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有时候在路边站半天,汗都下来了,好不容易盼来一辆的士,司机探头问一句“去哪儿”,一听不是自己想去的地方,油门一踩就走了,留你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还有些车子,一坐进去那股味道,加上司机师傅全程“黑脸”,整个行程心情都好不起来。

但另一方面,我们手机里又有个方便的选项,打开APP,点几下,一辆干干净净的私家车就到了楼下,司机客客气气,车里还可能有瓶水给你,服务周到。

网约车新规出台,司机乘客平台三方共赢是关键-有驾

可心里又总有个疙瘩,这网约车,到底算不算合法的?

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这个让我们普通市民纠结了十多年的问题,现在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最近,政府说要正经地拿出个规管方案了,预计明年就能立法。

这听起来是个大好事,但大家心里也明白,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这背后牵扯到的士大佬、网约车平台、还有我们千千万万乘客的利益,就像一团乱麻,怎么解开,让大家都满意,这可真是个考验政府智慧的大难题。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一倒,大概是2014年那会儿,网约车这个新鲜事物开始在香港出现。

当时大家觉得真方便,服务也好,一下子就火了。

可问题是,香港的法律法规没有跟上,没有一条是专门给网约车准备的。

所以,它就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灰色地带”。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晃就是十一年。

我们大多数市民都知道这服务还没“转正”,警察也时不时会出来执法,抓几个网约车司机,扣下车子检查一下,新闻也报。

但奇怪的是,那些运营网约车的平台公司,好像一直都没什么事。

而我们市民呢,虽然知道有风险,但两边一比较,一边是服务良莠不齐的的士,一边是方便舒适的网约车,很多人还是选择了用手机叫车。

网约车新规出台,司机乘客平台三方共赢是关键-有驾

结果就是,用网约车的人越来越多,它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这自然就让的士行业的人越来越不满,矛盾也就越来越深。

社会上要求政府把网约车合法化的声音也一直没停过,大家都觉得,多一个选择总是好的,还能刺激一下的士行业,让他们也改进改进服务,这对提升香港“好客之都”的形象也是大有裨益的。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看一看河对岸的内地是怎么做的。

其实,内地的大城市比如深圳、广州,和香港几乎是同一时间出现的网约车。

一开始,它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也是在法律的边缘游走。

但不同的是,人家的反应速度快得多。

就在2016年,也就是网约车出现后没两年,内地的交通运输部等七个部门就已经调研完毕,联合发布了全国性的管理法规。

这个法规一出来,就给网约车定了性,明确了它的合法地位。

同时,对于平台要有什么资质、什么样的车能跑、司机要有什么条件、价格怎么定,都规定得清清楚楚。

符合条件的私家车,只要按照程序申请,就能转成合法的网约车,光明正大地出来接活。

这么一算,从2016年到香港计划中的2025年,在网约车合法化这件事上,我们足足落后了内地九年。

这九年时间,足够一个行业发展成熟,也足够改变很多事情了。

现在很多人一到放假就喜欢北上消费,觉得那边生活方便、新潮,这背后是不是也和这种处理新事物的效率和态度有关系呢?

一件关乎市民日常出行的事,我们能拖延这么久,确实值得特区政府好好想一想。

网约车新规出台,司机乘客平台三方共赢是关键-有驾

眼看着问题越拖越大,的士行业的怨气也越来越重,政府也不是完全没有动作。

比如在2023年,就推出了一个“的士车队”制度,想通过组建一些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的士车队,来提升整个行业的形象。

最近,首批车队也已经上路服务了。

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尝试,是往前走的一步。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车队的数量毕竟有限,在庞大的的士群体里只占一小部分,想靠它们来彻底改变整个行业的顽固问题,恐怕作用不大。

而且,这样一来,在明年网约车正式合法化之前,香港的街头上就形成了一个更复杂的局面:有传统的士、有高端的士车队,还有继续在“灰色”地带运营的网约车,这三方形成了一个新的、微妙的竞争关系,政府需要花更多心思去处理好这个过渡期。

其实,所有矛盾的核心,都指向了一个东西——的士牌照。

从很早以前开始,香港的的士牌照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经营许可了,它慢慢变成了一种可以炒卖的金融投资品,价格大起大落,高峰期一个牌照甚至比一套房子还贵。

很多牌照都集中在一些大财团和资本家手里,他们买来不是为了开车,而是为了收租或者等升值。

这就意味着,任何可能影响到牌照价值的政策,比如让成千上万的网约车合法化,都会触动这些人的巨大经济利益,他们肯定会用各种方式来反对。

这背后牵扯的利益网太复杂了,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届政府在推动网约车合法化这件事上,总是显得犹豫不决、步履蹒跚的深层原因。

现在立法在即,这些利益的博弈肯定会更加激烈,政府在往前推进的时候,必须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一些,别让一番心血白费。

那么,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等到明年立法之后,可以预见,一场抢夺市场份额的大战会立刻打响。

网约车新规出台,司机乘客平台三方共赢是关键-有驾

传统的士司机的生意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挤压,他们如果不下决心改善服务,可能真的很难生存下去。

刚起步的的士车队,虽然服务好,但价格也相对贵一些,能不能被广大市民普遍接受,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而那些早就布局香港的网约车平台,尤其是那些财力雄厚的内地平台,肯定会投入巨资,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抢占市场。

到时候,整个市场就会形成一个传统的士、的士车队和网约车三足鼎立的局面。

政府的监管能不能跟上?

法规是不是设计得足够完善?

这些都是巨大的考验。

关键就在于,如何去平衡这三方的利益分配,让大家都能在这个新的市场格局里,依法合规地赚到自己应得的那份钱。

这里有一个思路,或许是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的钥匙。

那就是不要让这三方在同一个跑道上进行“零和博弈”,而是通过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把他们引导到不同的服务领域,去满足不同层次乘客的需求。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传统的士,继续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石,面向最广大的普罗大众,提供价格最实惠、最便捷的出行服务。

政府需要做的,是加强监管,淘汰那些服务恶劣的司机,守住服务的底线。

的士车队呢,可以瞄准中端市场,服务那些愿意多花一点钱,来换取更干净的车辆、更专业的司机和更舒适体验的乘客。

而网约车,则可以发挥它们的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主攻高端市场,比如提供豪华车预约、商务接送、定制化旅游包车等服务,满足那些对价格不那么敏感,但对服务品质有极高要求的客户。

如果能形成这样一个各司其职、服务互补的格局,那么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

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服务;而三种服务提供者也都有了各自清晰的市场空间,可以避免恶性的价格战,专心做好自己的服务。

这需要政府拿出巨大的决心和精巧的制度设计,不再和稀泥,真正找到一个能平衡各方利益的万全之策,这才是真正地为市民办实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