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出海挨罚,真是报应循环?

我老何,干了十几年汽车这行,从纸媒时代聊到短视频风口,见的太多了。今天不说车,说点扎心的——咱中国电动车在海外被重罚,网上居然一片叫好,还有人说:“活该,报应来了。”这话听着刺耳,但你细品,真不是没道理。

前几天刷到新闻,澳大利亚那边要罚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金额快4700万了,罪名是搞维修垄断。啥意思?就是你卖车出去,只让自家授权店修,不让第三方碰,配件也不对外卖,搞得车主修个车比换电池还贵。这事儿搁国内,早就习以为常了,谁修电动车不是往品牌售后跑?电池一动,数据一封,第三方修?门儿都没有。可到了国外,人家不惯着你这套。

中国电车出海挨罚,真是报应循环?-有驾

有意思的是,十二年前,咱们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反垄断风暴,主角全是外资品牌——奔驰、宝马、奥迪,还有日本那帮零部件厂,电装、矢崎啥的,一顿猛罚,二十多个亿就这么出去了。当时看着挺解气,觉得洋品牌被收拾了。可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咱们自己出海,人家拿同样的尺子量你,你扛得住吗?

更讽刺的是,国内这些年对自主品牌,尤其是新势力,那是真“宠”。反垄断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某些品牌眼里,就跟贴在墙上的标语似的,看着热闹,不当事。去年那16家车企签的《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明眼人一看就是价格同盟,横向垄断啊!后来舆论炸了,删了条款,结果呢?谁被罚了?一个都没有。长安福特、上汽通用挨过板子,自主品牌?最多收到个“提醒敦促函”,跟老师批评学生似的,轻拿轻放。

就这么一路惯着,车企都忘了天高地厚。国内卷价格、卷配置、卷嘴炮,PPT造车都能上市,用户投诉一堆,客服装死,OTA改合同条款,霸王条款塞进用户协议里,搞得消费者连退车都难。这些事在国内没人管,不代表到了国外也没人管。

中国电车出海挨罚,真是报应循环?-有驾

澳大利亚这一枪,其实是提醒。欧盟那边早就开始反补贴调查了,接下来反倾销、知识产权、数据合规、劳工标准,全在排队。欧洲那帮老牌车企,奔驰宝马大众,当年在中国被咱们的反垄断整得够呛,现在你中国电动车大举进攻,人家能不反制?尤其是售后这块,欧洲有“独立维修权”传统,法规严得吓人。你要是还玩国内那套“封闭生态”,配件不卖、数据不放、软件锁死,等着吧,罚款单能堆成山。

我之前写过,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你在家里怎么折腾,出去就得准备挨揍。国内监管部门这些年对自主品牌太“温柔”,导致它们压根没把合规当回事。现在出海,等于把短板直接暴露在聚光灯下。

所以别说什么贸易保护主义。澳大利亚自己早没乘用车厂了,霍顿都停产五年了,满大街跑的都是丰田、现代。人家真要保护,也是保护进口体系,不是保护某个品牌。他们罚你,是因为你真违规了。

中国电车出海挨罚,真是报应循环?-有驾

这不叫报应,这叫补课。以前欠的规矩,现在一笔一笔都得还。中国车想真正全球化,光靠便宜、光靠配置堆料不行。你得尊重当地的法律、市场规则、消费者权利。否则,今天是澳大利亚,明天就是德国、法国、美国,一个接一个等着你。

中国电车出海挨罚,真是报应循环?-有驾

别再幻想“天下无敌”了。海外市场不是国内的翻版,人家不吃你那套“内卷美学”。想活得久,就得守规矩。否则,这轮回,才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