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1号线能拉下方向盘吗?直通湾区,意义重大

小编注意到,东莞地铁1号线最近动作不断:8月1日启动空载试运行,计划9月30日完成车站装修,11月中下旬开展初期运营前的安全评估。如果一切顺利,年底就能进入初期运营。为什么这条线会这么受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东莞自2016年开通2号线后时隔近九年的首条新线,更是一条规划中可延伸直通广州、深圳的大湾区骨干线路。

先看硬数据。1号线一期全长57.46公里,贯穿中心城区、松山湖和水乡片区,串联起10个镇街和多个重点商圈。列车采用GoA4级别全自动驾驶、B型6辆编组(4动2拖),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整列载客量超过两千人。工程总投资约296亿元。2023年因城市规划调整,原先的PPP合同被解除,但建设并未停下,开通时间也从原计划的2024年推迟到2025年底。

现状能否复制成网,带来“成网效应”?小编把关注点分成三条主线来聊。

单线运营能撑起收支吗?现实是,2号线的日均客运量约11.66万人次,全长37.7公里,客运强度大约0.3万人次/日·公里,远低于2018年规划提出的“初期不低于0.7”的参考值。轨道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3.21亿元,营业成本约11.22亿元,年度亏损接近8亿元。换句话说,单靠一条线难以形成吸引力十足的网络效应,财政和经营压力显而易见。想让地铁“自给自足”,没有更多线路和换乘吸引人的客流,路还很长。

1号线能改变东莞人的通勤习惯吗?东莞汽车保有量超过400万辆,跨镇通勤往往要一个小时以上,私家车出行习惯已经很根深蒂固。不过,1号线与2号线呈十字交叉,并围绕站点推动TOD开发,联动万科广场、国贸中心、松山湖万象汇等商圈,有望提升换乘便利和站区活力,逐步把人流和商业吸引过来。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胡刚就认为,1号线有望成为撑起东莞内部交通骨架的主干,甚至承接广深的人口和产业外溢。换句话说,地铁能不能“把人从方向盘上拉下来”,关键看换乘便利和站点周边能不能同时“开花”。

东莞1号线能拉下方向盘吗?直通湾区,意义重大-有驾

放眼大湾区,这条线的价值有多大?如果二期能直通广州黄埔并在黄埔新港与广州地铁5号线换乘,三期能与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接通,东莞将首次拥有可直达广州和深圳的跨市地铁。这不仅是市内通勤水平的提升,更可能重塑人才流动与产业布局,形成广州—东莞—深圳的科技创新走廊。想象一下,科研人才、制造与服务业在这条“带”上自由流动,产业链协同会更顺畅,城市功能也会被重新分配。

基于以上思考,小编有三点建议供参考。

短期以稳运营为主。把首末端衔接、换乘节点和停车换乘(P+R)做到位,用更有吸引力的票价和班次吸引那些正在犹豫要不要放下方向盘的通勤族。运营细节能不能做好,直接决定居民的第一印象,首月的口碑非常关键。

加快站区TOD与商业开发。通过土地价值增值(LVC)把交通红利转化为财政和运营支持,既能缓解建设与运营压力,也能提升站区活力。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运营、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融资工具,把风险和收益做更合理的分配。

东莞1号线能拉下方向盘吗?直通湾区,意义重大-有驾

推进跨市联动与分担机制。尽早与广州、深圳在二期、三期的时间表和财政分担上达成更明确的共识。只有把“谁投资、怎么分担、怎么收益”这些问题切实说清楚,才能真正释放大湾区联通的红利。

结语:东莞1号线不只是地铁工程,更像是一条连通大湾区空间与要素再配置的动脉。短期挑战来自客流和财务压力,长期机遇则在于网络化联通和TOD带来的城市更新。个人看法是,只要在运营细节、土地开发和跨市协同上拿出务实的策略,1号线完全有机会从一条“市内地铁”跃升为连接湾区未来的重要通道。你觉得东莞能借此彻底改变以车为主的通勤路径吗?欢迎在评论里说出你的看法和身边人的真实声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