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还有一个多月,电动车就要执行新国标了。可这个新国标一出来,网上就炸了锅。为啥?25km/h的限速居然还是没变!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央视前段时间又盯上电动车了,专门曝光了那些改装乱象。你猜怎么着?原本好好的“电动自行车一条街”,硬生生变成了“非法改装一条街”。这事儿一出来,大家伙儿都在问:到底是限速的问题,还是管理的问题?
新国标到底改了啥?
2025年9月1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就要正式实施了。说实话,这次改动还挺多的。
第一个变化,车子可以更重了。之前铅酸电池的车最多55公斤,现在放宽到63公斤,一下子多了8公斤。这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起码电池能装大点的了。
第二个变化更有意思,脚蹬子不强制装了。2019年那会儿非要装脚蹬子,搞得电动车不伦不类的,现在终于不用了。而且还鼓励装后视镜和转向灯,这个挺实用。
还有就是刹车要求更严了,制动距离得缩短。电机性能也有新要求,既要保证爬坡能力,又不能让你跑太快。
不过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那两个老问题:限速和改装。
25km/h的“死结”
新国标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在这儿——速度还是卡在25km/h!
更要命的是,这次还从源头下手了。要求厂家把电池、控制器、限速器都做防篡改处理,还搞什么“一车一池一充一码”。说白了,就是从生产端就把你改装的路给堵死。
你说这合理吗?咱们来算笔账。现在路上的电动车,有几个真的在25km/h跑的?基本上都是“先上牌后解速”,这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了。
就连央视这样的官方媒体,三天两头批评电动车解速的问题,可市场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为啥?因为25km/h真的太慢了!
清华教授都看不下去了
清华大学的李韬葵教授前段时间在网上发了个帖子,直接就说了:老百姓最关心的限速问题你们怎么还不解决?
李教授这话说得挺在理的。他说制定标准不能闭门造车,得听听老百姓的心声。这话一出来,网友们纷纷点赞支持。
你想想看,一个清华的教授都这么说,可见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网友们都怎么说?
李教授的话一出来,评论区就热闹了。大家的观点还挺有意思的。
有人说:“25km/h这速度,我骑自行车都比它快!要是所有电动车都这么慢吞吞的,那路上不是要堵成什么样?”
还有人提出了更直接的建议:“既然电动车限速25km/h,那干脆放开摩托车禁令得了!让想跑快的人去考驾照、上牌照,这样管理起来不是更方便?”
这话说得挺有道理的。现在的情况确实挺矛盾的——一边禁摩托车,一边把电动车速度卡死,客观上就给改装留了空间。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也有网友从管理角度分析:“电动车不守交规的问题,不是靠限速能解决的。关键还是要规范管理,堵不如疏嘛!”
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说到底,这个限速和解速的矛盾,反映的是政策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
你想想,现在城市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十几公里的通勤距离。25km/h的速度,骑一个小时才能跑25公里,这对上班族来说现实吗?
而且,道路条件也在改善,很多地方都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安全性比以前好多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死守着25km/h的限速,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管理思路有问题。与其费这么大劲儿防改装,为什么不考虑放宽限速,或者设置不同的车型标准?
比如说,可以搞个分级管理:25km/h的简易版,40km/h的标准版,需要简单培训和登记。这样既满足了不同需求,又便于管理,不是两全其美吗?
从2018到2024,还是老问题
从《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到现在的2024版,整整6年过去了,25km/h的限速问题还是没解决。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安全问题,而是管理理念和现实需求的深层矛盾。
新国标马上就要实施了,市场上会不会再次上演解速、改装的戏码?我觉得八九不离十。毕竟,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路在何方?
坦白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我觉得,与其一味地堵,不如想想怎么疏。
第一,可以考虑分级管理。不同速度的车辆,不同的管理要求,让消费者有选择的空间。
第二,加强执法管理。与其在生产端下功夫,不如在使用端严格管理。该罚的罚,该扣的扣,让违法成本高起来。
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多建些非机动车道,提高道路安全性,为适当放宽限速创造条件。
当然了,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资源。可问题是,现在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况,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你怎么看?
说了这么多,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你觉得电动车25km/h的限速合理吗?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说,安全第一,速度慢点没关系;也有人说,效率优先,适当放宽也无妨。到底哪种观点更有道理?
9月1日新国标就要实施了,这场关于速度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也许,真正的答案需要时间来验证,需要实践来检验。
你们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说说你身边的电动车使用情况。毕竟,这事儿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出行,还是很值得讨论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