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河万象汇理想汽车门店的销售员发现,国庆期间近七成顾客进门就问“这车能赶在年底前开票吗? ”,尤其是刚上市的理想i6,因官方承诺“购置税兜底”,5分钟便拿下1万辆大定。 一旁的L系列车型却少人问津,直接导致理想10月交付量跌至3.18万辆,被零跑、蔚来等反超。
政策倒计时
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政策始于2014年,旨在推动行业初期发展。 2023年6月,三部委联合发布公告明确新政,2024年至2025年继续免征购置税,每车免税额上限3万元。
2026年至2027年改为减半征收,减税额上限1.5万元。 这意味着,购买发票价33.9万元以上的车型,2026年起需额外承担超过1.5万元的税负。
以售价30万元的车型为例,2025年购车可省约2.65万元购置税,而2026年需缴纳1.33万元,成本差距明显。 对于预算20万元的消费者,明年购车可能多支出约1万元。 政策切换窗口仅剩不到两个月,消费者决策压力骤增。
谁在兜底,谁在观望?
面对交付周期与政策时间的错配,车企纷纷下场“撒钱”。 蔚来为12月31日前锁单的全新ES8用户提供最高1.5万元购置税补贴券。
极氪9X上市同步推出兜底方案,国庆期间进店量暴增200%。 小米汽车10月24日宣布全系车型享受跨年补贴,SU7和YU7因交付周期长达30-40周,每台车需承担1.1-1.4万元补贴成本,预计2026年将额外支出超20亿元。
非所有品牌跟进。
比亚迪因现车充足、交付周期短,未推出兜底政策;长城汽车仅针对新款坦克500单一车型提供补贴。
这种分化反映出车企产能与现金流的差异,按订单生产的新势力需提前锁单稳定生产节奏,而库存充足的品牌则靠现车优势抢单。
消费者账本
第三方调研机构车fans的调查显示,购置税退坡在影响消费者进店的因素中占比77%。 一位预算20万元的消费者直言:“明年买车要多花1万元,不如现在下单。 ”这种心态推动国庆假期销量爆发,鸿蒙智行日均订单达6000辆,问界M7订单量为第二名车型的两倍。
交付周期成为关键变量。
理想i6官网标注最短交付周期16周,极氪9X最长需26周,若无法在年底前完成开票,消费者将直面税费损失。 小米YU7因订单积压,部分用户因担忧税费而退单,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焦虑。
车企的“慷慨”背后是实打实的利润牺牲。
蔚来需为每台全新ES8承担1.5万元购置税差额,预计侵蚀3个点毛利率。 与此同时,2025年7月起实施的《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行动方案》严查超载超限,可能延长交付周期,扩大车企补贴总量。
市场已显现分化信号。
10月新势力销量榜单中,零跑交付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均超4万辆,理想则因车型补贴政策不均衡跌至第三梯队。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10月上半月车市集客量环比上升35.4%,订单量增长13%,政策窗口期正加速洗牌。
技术门槛提升
政策退坡还伴随技术门槛升级。 2026年起,插电混动车型的纯电续航门槛从43公里提升至100公里,约40%的现售插混车型可能失去免税资格。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此举将倒逼企业优化技术,短期内可能加剧低价车型的市场压力。
充电焦虑与保值率问题仍在制约消费信心。
2025年东北地区调研显示,纯电车冬季续航衰减达40%,导致燃油车份额回升8%;新能源二手车三年平均保值率仅为43%,远低于燃油车的62%。 这些痛点使部分消费者在政策红利末班车前仍持观望态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