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比亚迪仰望U9 Xtreme正式发布了,坐在屏幕前的我,老实说被“震撼”了,但仔细想想,“震撼”这个词好像已经不能完全表达我看到这款车时的感受了。二十多年前,我们这些中国车迷还在对着电视机看着法拉利、保时捷在海外赛道上炫技,谁能想到,现在中国品牌不仅和它们同场竞技,还能直接把纪录写进历史呢?
首先得问一句: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一台能跑出496公里/小时的电动超跑?真有人能在中国限速120公里路段上开到这个速度吗?还是工地老板换掉劳斯莱斯之后要在市中心拐个大弯漂移一下?其实这些问题答案都是明摆着的,普通人,一辈子和这种车也不会有太大交集。那么仰望U9 Xtreme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给比亚迪,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什么?
我觉得,首先,它最大的意义其实是技术的“标杆”。就像奥运会上人类拼命破纪录,不是因为多跑0.1秒有啥用,而是人类就是乐意为了极限拼一把,技术也是一样。2220千瓦的输出功率,这是我见过的最离谱的数字,以前一台燃油车能做到1000多马力就能在赛道上横着走了,现在一台中国品牌电动车,输出直接翻倍,这不是“牛”,这是“牛到让人怀疑人生”。
比亚迪这一步还真的是“破圈”了——以前圈外人一说超跑,那就是法拉利、兰博基尼、布加迪,至多再加个特斯拉。现在仰望U9 Xtreme一出,大家不得不承认,中国品牌也能造出这样的车,而且是全球最快量产车。这一点,外媒也得老老实实点个头,不管他们再怎么带偏见滤镜,也得承认这个成绩不是P的,不是吹出来的,是德国权威机构ATP认证的。这个“朋友圈的封面”,比亚迪算是刷得清清楚楚。
但说回现实, 比亚迪真指望这个车卖给老百姓发财?肯定不是。去年一年,U9只卖了86辆,这点销量,还没我家附近便利店的可乐卖得多。其实比亚迪自己心里肯定也清楚,这种极致产品的投入和产出,根本不是为市场份额,而是为“声誉红利”和“技术底气”。在技术迷、车迷、媒体、行业投资人眼里,这车就是中国新能源技术的登顶者。
然后咱们再聊聊数据,不能只看个“快”字。纽博格林北环圈速6:59.157,在全球超跑圈里,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成绩。更关键的是,咱别瞧不起小米SU7 Ultra、保时捷、特斯拉这些前任冠军,能站在它们肩膀上把纪录拔高,是因为中国车企在研发、电驱和底盘技术这些关键领域,真的使了大力气。光说比亚迪的“易四方平台”、“云辇-X智能全主动车身控制技术”,如果放在十年前,根本没有人觉得这些字眼会和中国品牌挂钩。
要说这台车最硬核的地方,我觉得不是简单的马力和圈速,而是“四电机输出”、“1200V高压平台”、“碳纤维赛道套件”这些背后的集成创新。在小粉红眼里,这当然可以吹一辈子,但在理性消费者眼里,这其实更意味“技术储备”。就像当年华为P系列刚开始玩拍照手机的时候,所有人都说你玩不过佳能索尼,结果现在连苹果都得紧咬着追着学。这场戏,换到了汽车,剧情也是类似的。
再仔细想,这么一个千万级超跑(30台,限量发售,想买还不一定轮得上),对普通车主平时用车有啥影响?看起来离我们太远是吧?其实未必。所有今天的超跑“黑科技”,明天都有可能往下放。比如电机效率,比如电池组安全,比如智能底盘。这些本来得花大钱才能搞的技术,未来某一天,20万的家用车上市,说不定就有了“青出于蓝”的影子。技术本没有贵贱,只有先后顺序。就像ABS、ESP这些玩意儿,刚开始只有豪车有,现在谁开个10万的车还没ESP还敢开高速?
再往深里说,比亚迪的这一拳打出去,打的是谁?显然,先是打给“西方高端车圈”看的。因为在新能源、智能化大潮来临下,谁掌握了“极致技术”,谁就能把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攥手里。全球车圈的话语权过去一直是欧洲、中东和日本,现在中国开始有说话的资格了,这才是真正的变化。哪怕一年只卖几台,关键时刻能成为“中国技术”的脸面,这比卖咨询课赚的钱有用多了。
但理性来看,比亚迪也没必要迷信“圈速神话”,毕竟生活不是赛道。就拿仰望系列的销量来说,别说U9了,U8一年才八百多台,这哪儿够公司账本看的?比亚迪真正的大头业务还是在秦、宋、元这些家用系列身上。别的合资品牌还在琢磨怎么抠成本、怎么搞点电动化卖点糊弄事儿。人家比亚迪这边,已经分出精力来搞“极致炫技”,这本身已经是“产业升级”的标志。一个产业只有从下到上、从大众到极致都有布局,这行业才有活力,才可能跨越格局。
还有个问题应该追问下:我们什么时候会在路上看到仰望U9 Xtreme?答案可能是:永远也看不到。中国限速摆那儿呢,法律也不是吃素的。你真要开到四百多码,先别说人家怎么罚你,估计大街小巷的摄像头就能把你“定点清除”了。所以说,这类产品其实是品牌形象塑造的“样板”,是展示技术肌肉的“工具人”。但你别小瞧“工具人”的作用,这样的“样板戏”一但让世界看到谁是真英雄,其实影响力比啥都大。以前觉得中国车土,现在连德国人都承认“中国车顶流”,这变化你不得服气?
至于这个价格——一台仰望U9 Xtreme,估计和北上广深两套房差不多,有几个普通老板能消费得起?更别提“限量30辆”,发布会才让大家看一眼。它更像是讲故事的“巨无霸标本”,谁买它都是为了“收藏意义”,而不是日常通勤。也许你会说是不是“炫富向”的智商税?其实比亚迪比谁都清楚,这钱“赚个吆喝”比“真赚钱”还重要。只要全球电动车和赛道粉承认你有资格站在这里,技术创新的下游就都来了。这和当年一汽红旗造新车不是一个道理吗?那是“精神图腾”+“技术演练场”。
你要问我,中国电动车的终点到底在哪儿?是不是全都朝超跑、高端、竞速这个方向卷?我反倒觉得未必。真正能改变中国普通老百姓用车体验的,一直是电池安全、充电效率、科技体验这些“不那么性感”的进步。但是,没有头部品牌冲到极限,没有这些“极致实验田”,行业永远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要饭吃。
最后还是想扔个问题:如果有一天,马路上80%的车都是中国品牌电动车,谁会在意驾驶极限在哪?你看现在美国人眼里“特斯拉”已经成了电动车代名词,我们什么时候也能让仰望、比亚迪成为全球科技标签?比亚迪仰望U9 Xtreme,今天做的就是这个“打样”工程,看起来离我们远,其实改变就在眼前。
也许有朝一日,咱们在家门口的小区停车场,也能看到年轻人把钥匙一掏,就能喊一句:你看,这是中国速度。不是梦,到那一天,就真成了。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