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福州火车站,72岁的林阿公背着竹篓走上K8745次列车,竹篓里装着刚摘的竹笋,要去松溪县城赶集。这趟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是他和山区乡亲们进出城的主要方式。
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福州火车站的绿皮火车,一只手都能数过来。更让人意外的是,福州还是全国省会里唯一没有进京绿皮火车的城市。这到底是为啥?是绿皮火车真的没用了,还是我们忘了有些群体需要它?
先说说最直观的原因——高铁太方便了。现在我国福建的高铁覆盖率超过90%,从福州坐高铁到厦门只要1个多小时,到南昌也才3小时。反观绿皮火车,去重庆要32小时,硬座票价243元,虽然比高铁二等座便宜一半多,但速度差了好几倍。
高铁多了,普铁线路就慢慢“退下来”了。以前福建出省主要靠鹰厦铁路,现在这条线基本只运货物,见不到客运绿皮车了。就连以前跑福州到北京的Z60次绿皮车,也改成了D60次动车,速度快了,票价也涨了不少。
除了技术原因,经济和地理因素也很关键。福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大家更愿意选快的高铁,对普铁的投资自然就少了。目前福州只有峰福铁路一条普铁线路,设计时速120公里,而且80%以上的运力都用来运货物,留给客运绿皮车的空间本就不多。
更现实的是,绿皮火车运营成本不低。烧柴油、需要更多工作人员,上座率还不如高铁。有数据说,动车单位公里的能耗只有绿皮车的30%,换作是你,也能理解为啥铁路部门更倾向开动车吧?
但不能只看速度,得想想那些离不开绿皮火车的人。就像开头提到的K8745次列车,它串联起福州和松溪等山区县市,硬座票价只要23元。山里的老人靠它去县城看病,学生靠它去市区上学,农民工靠它带着行李回家——要是没了这趟车,他们要么多花几倍的钱坐动车,要么就得转好几趟车。
你算笔账就知道了:从福州到沈阳,绿皮硬座121.5元,动车二等座要300多元,差了两倍多。对低收入群体来说,这笔差价可能是好几天的生活费。
再看看全国其他地方,云南、贵州还保留着大量绿皮火车,有的甚至成了“扶贫慢车”“旅游网红车”。比如河南的6423次绿皮车,靠短视频走红,不仅方便了乡亲,还带火了沿线旅游。
反观福建,因为铁路归南昌局管辖,资源分配上可能更偏向货运和高铁,留给绿皮公益慢车的空间就小了。但这并不是说没办法改变,广东就有“扶贫慢车”专项补贴,既保证列车运营,又能服务乡亲,这不值得福建借鉴吗?
其实绿皮火车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有温度的补丁”。高铁快得能追上日出,绿皮慢得能看清炊烟,两者本来就不是对立的。我们可以在追求速度的给绿皮火车留个位置——比如给公益慢车发点补贴,把绿皮线路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它既能服务乡亲,又能吸引游客。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坐过福州的绿皮火车吗?你觉得该保留这些慢车吗?如果觉得有道理,就点个赞收藏起来,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被遗忘的出行者”。毕竟,好的交通不仅要快,更要让每个人都能坐得起、坐得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