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一道冷得像北极寒冬的“禁令”从俄罗斯传到。
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果断出手,宣布禁止东风、福田、一汽解放、中国重汽(汕德卡)等中国主要卡车品牌的多个车型进口和销售,还要求把已经卖出去的车都召回来。理由是这些车的刹车性能不符合规定,噪音超标,能效也没达标。
这突然间的果断行动,把不少中国重卡企业都搞得一头雾水,一时间行业里都吵开了,大家都惊呆了。
这些被禁售的车啊,可是实实在在的“战果辉煌”,过去两年在俄罗斯市场可是风头十足,靠着价格实惠、承载能力强、耐用耐操的优势,轻松夺得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成了不少俄罗斯本土物流公司的“主力军”离不开的好搭档。
这次禁令表面上说是为了“环保”跟“安全”考虑,其实呢,背后就是一场露骨的产业保护主义“大动作”,对咱们中国车企来说,这无疑就像突如其来的“寒流”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咱们中国的重型卡车在俄罗斯市场上的位置,大概用“边缘”来形容也不为过。
那会儿,俄罗斯市场上最抢手的还是欧美品牌,比如奔驰(戴姆勒)、沃尔沃和雷诺啥的,它们的份额差不多占了44%。
至于俄罗斯本土的品牌,比如卡玛斯,早就稳稳占据了卡车市场的领先位置。至于中国牌子,几乎没人把它们放在眼里,份额连4%都不到,大家还觉得它们技术薄弱,有点“山寨味”十足。
这次冲突一下子让欧美的车企全都退出了俄罗斯市场,零部件断供的问题也让俄罗斯的物流陷入了“卡车荒”的窘境。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中国重卡趁机迅速抢占了市场空缺。
得说,中国重卡一直都是全球市场里的“价格杀手”。像福田欧曼、东风天龙和一汽解放这些主流车款,价格大概在20到30万元人民币左右,比起同等级别的欧美车型便宜至少三成。不仅如此,这些卡车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耐用性和稳定性都很强,非常适合应对恶劣的运输环境。
数据显示,中国重卡市场份额原本在战前还不到4%,可是短短两年时间就逆转局势,到了2024年已经占据了60%的份额,这还抢了本该是欧美品牌和俄罗斯本土品牌的市场。
不过,这么快的上涨也让俄罗斯感到挺压力山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重汽汕德卡在俄罗斯卖出了1.95万台,直接超越了俄罗斯老牌品牌卡玛斯的1.73万台;更吓人的是,中国品牌在销量前十的车型里拿了七个席位,几乎把俄国市场给占了个遍。
虽然中国重卡在俄罗斯挺受欢迎,可这事儿显得不太让俄罗斯高兴。对俄罗斯来说,这不止是普通的商业角逐那么简单。
卡车除了是民用物流的基本装备,在某些层面上,它们和军用运输也有不少联系。研究显示,现代军用和民用卡车的技术基础差不多,有时候甚至高达60%的相似程度。
要是俄罗斯过度依赖中国的卡车供应链,那就等于把“命脉”交到别人手里。对正处在战火中的俄罗斯来说,这可真是个大大的隐患。
从2022年起,俄罗斯开始悄悄设卡,最初采用的还是那套老办法——“涨税”。也就是“回收税”、“差价税”、“补缴税费”这些招数,一环扣一环地提高中国卡车的成本,让整体负担逐渐变重。
一件不能忽视的事情就是那“技术依赖”问题,军用和民用两边都靠着同根的技术撑着呢。现代的军用卡车和民用车的技术基础几乎一模一样,超过60%的配件都是共享的。如今,俄罗斯许多卡车的零件竟然还得依赖中国供应,真是令人咋舌。
平时可能没太大影响,但一旦进入战备模式,问题就暴露得淋漓尽致:运输装备的供应链紧张得让人担心,谁都不想被卡住。禁售、提高认证门槛、增加进口关税,这些手段其实都像是在“逼自己学会补课”,逼得大家不得不自己摸索出路。
俄罗斯打算动用政策的尖刀,暂时为本国的卡车争取点喘气的空间。到2025年7月,实在扛不住了,干脆就宣布禁售,直接封禁了中国几款主要的卡车型号。
更神奇的是,禁令一出来,俄罗斯又要求中国车企把之前卖出去的部分车型全部召回,说是“性能不达标”。
你要说问题在哪吧,实际上俄方就没有拿得出第三方的测试报告;要是你反驳的话,整个流程就会被拖得没有个明确期限,整个出口体系几乎都被冻结住了。
可以说,这次俄罗斯对中国卡车的政策打击,暴露了一个直穿人心的道理——市场毫不留情,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
在俄罗斯两年多时间里打下的市场,其实归根结底,是欧美撤退后,留下的“捡漏”良机带来的红利。中国车企本身从来没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合作做支撑,这才是真正的根源所在。
而现在,俄罗斯政府毫不留情地“换新笼”,硬是通过政策让中国车企为国内品牌让出市场,甚至还试探性地引导西方品牌重新进入。
更让人警觉的是,俄罗斯其实还没有彻底关闭和中国卡车“合作”的大门。在禁令里面还留着一个明显的突破口,只要中国车企愿意在俄罗斯投资建厂,零部件本土化率达到50%以上,基本上就能免除大部分关税和费用。
俄罗斯一方面想维护卡玛斯等老牌企业的面子,另一方面又不想失去中国这些近年来难得靠谱的合作伙伴。所以,他们的目标其实并不在于技术层面,也不单纯是中俄关系的问题,而是在博弈中争取更多的产业链控制权和话语权。
目前来看,许多品牌都选择“迎难而上”,比如福田、东风、一汽解放等,已经开始或加快在俄国建设本地化工厂的脚步。这既算是一种灵活应变的办法,也是个“缓兵之计”;不过,要想真正稳住俄罗斯市场,中国的汽车企业或许还得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从俄国这次一纸禁售令来看,中国卡车企业在“走出去”时,明显遇到的国际市场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了。
从开拓市场到应对政策压力,再到产业链的布局,关键比拼的其实是企业整体生态能力和对潜在风险的把控水平。
只盯着眼前短期的市场机遇,不顾长远的系统规划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这次禁售事件可能不止一次发生,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对于中国的汽车厂商来说,这次禁售虽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换个角度看,也有可能变成一次重新审视市场、强化体系实力的好机会。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交易虽短,但体系决定未来。”俄罗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全球市场的竞争不会轻易结束。对中国车企来说,这是一场必须坚持的“长远硬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