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商用车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燃油车的持续下滑与新能源车的爆发式增长,共同构成了一幅极具戏剧张力的冰火两重天画卷。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用车市场整体销量约为212.2万辆,同比微增2.6%。然而,在这看似平稳的大盘之下,结构性的地壳运动正以惊人的烈度发生:燃油商用车销量为166.61万辆,同比快速下滑11.4%;而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则高达40.23万辆,同比猛增66.4%。其市场渗透率,也从2024上半年的11.39%,历史性地跃升至2025上半年的19.45%。
在这场不可逆转的、以新能源为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不同的企业,因其不同的战略抉择、技术储备与历史包袱,正被清晰地划分到不同的阵营之中。参照行业最新的企业评估模型,我们可以将当前市场上的所有关键玩家,划分为五大定位与命运各异的军团。而它们之间的合纵连横与终局之战,无疑将决定未来十年中国商用车产业的最终格局。
A军团:“先发派”的荣耀与隐忧!
位列第一阵营的,是战略高度聚焦新能源、技术优势显著的先发派军团。其代表企业,是远程、比亚迪、开瑞这三家。它们的共同特征是,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均超过2万台,且新能源业务在其总销量中的渗透率高达80%以上。它们是这场变革中最坚决,也最彻底的革命者。
这一军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在新能源领域起步早、投入大,它们在三电核心技术、纯电专属平台,以及产品定义上,都已建立起显著的先发优势,并在市场上成功塑造了技术专家的品牌形象。然而,其光环之下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最核心的困境在于,其传统燃油车业务的根基相对薄弱,难以在新能源业务前期巨大的研发与市场投入中,为其提供稳定、充裕的现金流支撑。同时,它们的渠道与服务网络,相较于传统巨头,其广度与深度也仍有不足。在激烈的价格战与市场竞争中,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持续盈利,将是它们面临的最大考验。
E军团:“保守派”巨头的转身之困!
与A军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呼风唤雨,但在新能源转型中却显得步履蹒跚的保守派巨头。这一阵营,囊括了解放、重汽、江淮、东风等一系列如雷贯耳的名字。它们的共同特征是,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均小于2万台,新能源渗透率也不足20%。
它们的优势,在于其雄厚的潜在资源。庞大的存量用户基础、遍布全国的深厚渠道网络、强大的品牌积淀与制造能力,都是它们手中沉甸甸的王牌。理论上,一旦它们下定决心,全力转型,其能量将是惊人的。
然而,现实的困境也同样巨大。庞大的燃油车业务既是资产也是包袱,其带来的丰厚利润,使得企业内部缺乏壮士断腕的改革魄力,甚至存在燃油车思维对新能源业务发展的掣肘。其新能源业务部门,在集团内部往往处于边缘化地位,难以获得最优先的资源支持。如何在维持现有业务稳定的同时,打破内部壁垒,以二次创业的心态去拥抱新能源,是摆在这些大象面前最艰难的课题。
C军团:“改良派”的守成与纠结!
夹在先发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是以福田、长安为代表的改良派阵营。它们的特征是,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也超过了2万台,但新能源渗透率却低于20%。
这类企业,同样拥有深厚的制造基础与渠道优势,传统业务是其绝对的支柱。它们对新能源并非不重视,也投入了相当的资源,但其策略更偏向于改良而非革命。它们在技术上可能更依赖外部成熟的供应链,在产品上则可能更多地采用油改电或优化现有平台的模式。
其最大的困境在于内部阻力。新能源业务的增量,可能会直接冲击其利润丰厚的燃油车基本盘,这使得企业在进行彻底的、颠覆性的新能源战略转型时,充满了纠结与博弈。如何剥离新能源业务,成立独立的子公司,并建立更敏捷的组织与激励机制,是这类企业破局的关键。
D军团:“场景派”的专精特新之路!
在主流视野之外,还存在着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那就是以徐工、潍柴新能源、宇通等为代表的场景深耕派。它们的特征是,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虽然小于2万台,但新能源渗透率却在20%至80%之间,展现出在特定细分领域的强大统治力。
这一军团的生存法则是“不求大而全,但求专而精”。宇通在新能源轻卡,特别是厢式运输车上技术专精;徐工则在电动与换电重卡,特别是搅拌车、矿卡等工程车辆上市场深耕。它们深刻理解特定场景用户的核心痛点,并为其提供技术领先、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然而,其困境也同样明显。整体规模偏小,使得它们在独立支撑研发投入,以及应对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上相对薄弱。如何在保持细分领域领先优势的同时,避免全线作战,将是它们持续发展的关键。
B军团:集团赋能派的独特样本!
最后,还有一个相对独特的军团,目前其代表企业只有上汽大通一家。其特征是,上半年新能源销量超过2万台,但渗透率仅为24%。
这类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获得来自强大汽车集团的全面赋能。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品牌背书,集团资源都能为其提供有力支撑。这使得它们在转型中,比独立的保守派或改良派更具灵活性。
但其困境在于,虽然背靠大树,但新能源业务本身的绝对规模依然偏低,难以在集团庞大的体系内,形成独立的、强大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如何精准地选择一两个有基础、有潜力的细分领域,如新能源皮卡、轻卡,进行重点突破,避免资源全面铺开,将是其破局的明智选择。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这份看似简单的座次表,实则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商用车产业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中,不同企业因其不同的历史基因、战略抉择与核心能力,所展现出的迥异命运与未来图景。先发派以技术为矛,攻城略地,却需警惕后院起火;保守派手握重兵,坚壁清野,却有错失时代的风险;改良派左右互搏,步步为营,却怕陷入战略纠结;而场景派与集团赋能派则各凭奇招,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这场终局之战,远未到分出胜负的时刻。未来,市场的胜利,或许不属于任何一个单纯的派别,而属于那些能够将先发派的技术锐气、保守派的体系实力,以及场景派的用户洞察,进行最完美融合的集大成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