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斥电动车解限速!25km-h跑不远,谁为骑行者发声?
关注。我们继续聊。
2025年9月1日。新国标正式落地。GB 17761—2024,取代了沿用七年的2018版。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更新。是重塑。是重构。是把电动自行车从“能跑多快”拉回“该跑多稳”的一次系统性纠偏。
限速。还是25km/h。数字没变。但逻辑变了。旧国标说:车速超过25,电机输出要降低。听起来像提醒。像警告。像轻轻拍肩。新国标说:超过25km/h,电机必须停止动力输出。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不再是“建议减速”,而是“强制断电”。你踩油门?没用。电门拧到底?照样趴窝。
这背后,是无数次血的教训。是深夜街头失控的车影。是燃烧后扭曲的车架。是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每年超2万起电动车火灾,多少源于超速失控?多少因非法解速引发?数据冰冷。现实残酷。
可问题来了——
为什么央视一次次曝光?一次次痛批?
为什么解限速的生意,还在街头巷尾悄然进行?
因为,25km/h。真的够吗?
早高峰。北京国贸桥。车流如织。非机动车道上,一群电动车缓缓蠕动。速度……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一位穿着西装的上班族低头看表。37分钟。比昨天又多了三分钟。他皱眉。不是因为迟到。是因为——这已经是他能挤出的极限通勤时间了。
他原本可以30分钟到公司。现在?50分钟打底。红灯多一点?一小时起步。
睡眠被吞噬。早餐被压缩。连送孩子上学的时间都被挤压。
他不是不想守规矩。他是被夹在了规则的缝隙里。
再看广州。外卖骑手小李,穿梭在珠江新城的写字楼群。他的车,合规。限速。25km/h。
可订单呢?三公里。八分钟送达。系统倒计时像鞭子抽在背上。
他急。客户急。平台更急。
他试过不超时。结果?差评。罚款。收入缩水。
于是——他找人解了限速。车速提到35。甚至40。
他说:“我不是不怕罚。是怕没饭吃。”
你看。这不是简单的“违规”问题。
这是生存。是效率。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在呻吟。
城市说:禁摩。为了安全。为了秩序。
国标说:限速。为了安全。为了规范。
可中间那群人呢?骑着车的人呢?他们的声音,谁在听?
他们不需要飙车。
他们只想——
在红灯变绿的瞬间,能跟上车流,而不是被甩在后面。
他们想送孩子上学不迟到。
他们想准时打卡不扣钱。
他们想在风雨里,少淋十分钟。
可现实是——
你不能骑电摩。城市禁了。
你不能骑超标车。上不了牌。
你只能骑合规电动车。但25km/h?
它像一道温柔的枷锁。合法。合规。却让人窒息。
于是,地下市场火了。
改控制器。换传感器。刷程序。
一套操作下来,车速轻松突破30。甚至逼近40。
商家笑。用户也笑。
可这笑容背后,是无奈。是妥协。是拿安全换效率的赌局。
央视痛批。没错。
这些改装,确实危险。
解除限速,等于拆掉安全阀。
电池负荷加大。刹车距离变长。失控风险飙升。
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但我们不能只骂“他们贪快”。
得问——
为什么他们宁愿冒险解速?
是不是规则本身,忽略了真实需求?
25km/h。是安全底线。
但城市平均车速呢?非机动车道实际通行速度呢?
很多路段,机动车都压着30跑。
你让电动车25?它成了移动路障。
被催促。被超车。甚至被骂。
这种“合规的慢”,反而制造了新的安全隐患。
有没有折中方案?
有。
比如——分级限速。
日常通勤25。进入主干道或长距离路段,允许短暂提速至35。
靠智能系统识别场景。自动调节。
或者——区域动态限速。
在校园周边、老城区限25。在高架辅路、通勤主干道,允许30-35。
技术上,完全可行。
再比如——强化电摩合法化路径。
不是所有城市都该禁摩。
可以划定电摩专用道。
加强驾照管理。强制保险。
让需要速度的人,有合法选择。
而不是逼他们在“合规但低效”和“高效但违法”之间二选一。
新国标还有一条:塑料件质量不得超过整车5.5%。
减塑。防火。初衷极好。
可结果呢?电动车变得更重。更硬。更“工业”。
那些轻巧、时尚的小包车,可能真的要消失了。
用户失去选择。美感让位于安全。
这,也是代价。
我们总说:安全第一。
对。但安全不能以牺牲基本出行效率为代价。
当规则脱离现实,就会催生灰色地带。
当合规变得寸步难行,就会有人铤而走险。
所以,别只盯着“解限速”骂。
得看——
是谁,把普通人逼到了违规的边缘?
是速度吗?不。
是那条僵硬的、不近人情的线。
是那个“既不让快,又不让骑快车”的死胡同。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严的惩罚。
而是更聪明的设计。
更人性的规则。
更包容的城市交通体系。
电动自行车,不该是“最慢的交通工具”。
它该是城市出行的合理拼图。
快一点。稳一点。
让骑车的人,有尊严地在路上。
下次更新。我们聊聊——
智能头盔、车联网、城市慢行系统。
如何用技术,化解这场“速度困局”。
敬请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