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箱还残留着越野轮胎摩擦的气味,试制样车的门把手在光线下没上色的接缝尤为扎眼。整齐的工位旁,摆着一摞没来得及丢弃的动力电池模块,工程师左手摸泥料右手敲键盘,吐槽“军车硬核,但真要民用,还得多学点人情世故。”如果你站在这样一间正要孵化新生意的造车工厂里,面对桌上一份写着“智能越野+方盒子+华为”的合作推进表,心里会想些什么?
这不是一宗命案,但复杂程度一点也不心虚。东风集团最新公告——要和东风汽车、襄阳控股、襄高投资,一起打造一家智能越野的新合资公司。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东风出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车型平台与专有智能驾驶技术、猛士商标打包奉上,又联手地方政府资金,招呼华为来深度赋能。一时间,这个新公司成了“俊才齐聚”,仿佛每个参与者都在赌桌上压了一把。
这则官宣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没有一处是“随便”行事。第一层,猛士品牌的军车技术背景溢于言表,可民用市场没那么吃这一套。第二层,华为意味着什么?不是仅来蹭个热闹,而是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核心能力全量输出,力求让“国产最硬核智能越野”真正落地。第三层,地方政府入局,既是财力背书,更是地盘和窗口。一句话,这场合作,场子不小,每个人都想当庄家。
说到底,这是一次典型的资源重新洗牌。猛士要到新领域里挣脱惯性,华为瞄准智能汽车想深化存在感,地方国资又不想只当看客。与其叫“猛界”,不如说是猛士的一次破圈自救。其实这些年造车圈里谁不嚷着要智能化、个性化、年轻化?但最后能不能做出“又虎又灵光、还真有市场”的东西,考验的正是资源整合的极限与现实底线。
先聊聊为什么偏偏选在现在、切这个“方盒子”市场。有个明显数据点摆这儿——今年前八个月,“方盒子”SUV的市场渗透率从去年的3.8%到现在的12.5%,不是小步快跑,是飞奔。今年谁卖SUV不提“个性”“轻硬派”“智能”,都要被市场嫌弃跟不上潮流。高原开旷野、进城爬马路牙子,年轻用户、家庭用户、甚至老炮越野玩家都成了潜在客户,需求一夜变成了“刚需”加“溢价”。
再放大一点看,“方盒子”是个什么东西?归根结底是用硬朗设计和全能适配翻修一遍原本的“都市SUV”模板。新能源技术和个性审美双管齐下,原本小众群体像是被互联网激活:同级别卖得好的一水儿都是国产品牌,价格从十几万到三十万区间通吃——这就难怪猛士要插脚进来分羹。
硬派越野的“名门正派”,有冷静自信的底气:技术积累够深,“军转民”比谁都懂得卖点。但,老优势也未必铁打的。例如,纯“硬件”拳头产品卖到一定量,早晚会遇见市场天花板。简单说,当你家小区停满了方盒子,大家必须在“智能化程度”“使用便利性”“品牌故事”上下新工夫。
这边猛士刚和华为签完战略合作,隔壁M817搭载全套华为智能方案,不仅下探到更亲民的价格区间,还一举摘得“国产智能越野第一车”头衔。如果说那一步是试水,这次新平台则是要真刀真枪吃下方盒子的下沉市场,聪明的地方在于:用智能平权拉近品牌距离,再用军车血统续命品牌高地。左右开弓,一边冲销量一边稳形象,挺像一刀切的律师操作。
当然,这种智能化的美好图景,经常被“现实的操作细节”绊一跤。比如IPD、IPMS这些华为式管理法,造车业里就像刑侦里的痕迹检验:你弄得再精密,一旦实际环境有变,流程能否跟得上本土土壤和汽车行业节奏?经验告诉我,任何跨界合作最佳状态下能出1+1>2,但99%的时候,协作与磨合走的都是骡子步,要么流程跟不上,要么马甲太多缺归属。
再说市场,风口来了,大家都想冲进“蓝海”。可市场总有回头客。眼下国产方盒子借新能源东风红得发紫,明年谁能保证它不成红海?消费者要的是情绪价值、性价比和使用便利,这就像现场取证时,“每一处微尘都可能反转案情”,产品落地前的每个小痛点,都可能发酵成大麻烦。
对于猛士和华为的新合资,我的看法比较直接:资源重组本身不是目的,能驱动新价值链才是核心考量。军工品质是差异化基础,智能科技是必要升级,市场导向才是最终裁判。合作能不能真生根发芽,看的是产品落地速度,看的是渠道下沉、用户体验和品牌焕新。至于“猛界”之名,听听倒也有些仪式感,真要叫出响声,还得靠脚下每一米路。以及,国产智能轻越野真能“既虎又萌”,看起来很美,结果如何,还得市场说话。
由此,故事未完结。就像卷宗里的最后一条未解线索:当硬核的中国越野遇上智能科技的浪潮,真能让高高在上的军工符号走进寻常百姓家吗?在这场多方协作的“猛界”破圈之役里,每一位持份人,又都能各取所需,还是各有缺憾?
这里没有终极答案。你怎么看:在“方盒子”成为刚需的当下,智能越野真的会成为下一个大流行,还是只是下一个更快变凉的风口?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