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进军英国,伦敦街头的中国黑马,如何征服当地市场

最近,在英国的街头巷尾,一个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出行习惯,甚至引发了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的关注。

这个品牌就是比亚迪。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一个中国品牌,怎么就在一个老牌工业强国,一个对汽车品牌历史和血统相当挑剔的国家里,突然就火起来了呢?

比亚迪进军英国,伦敦街头的中国黑马,如何征服当地市场-有驾

这背后其实不是什么一夜成名的神话,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精准地解决了当地老百姓最头疼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现在英国普通车主的烦恼。

英国的油价一直不便宜,每天开车上班加油,看着计价器上的数字飞涨,心里都在滴血。

很多人都想换成省钱的电动车,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英国的充电桩不像加油站那么多,尤其是在一些郊区或者老旧小区,找个充电的地方并不方便。

这就让很多人陷入了两难,开油车吧,太贵;换电车吧,又有“里程焦虑”,生怕开到一半没电了,被撂在路上。

这种纠结的心态,可以说是英国大多数家庭在考虑买车时都会遇到的一个大坎。

就在这个时候,比亚迪带着它的混合动力车型进入了市场,可以说正好切中了这个最关键的需求点。

比如他们有一款叫做Seal U DM-i的插电混动SUV,这款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油可电”。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平时在市区里上下班、接送孩子,路程不远,完全可以用电,充电成本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想带着全家人去远一点的地方自驾游,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因为车里还有油箱,没电了它就自动切换成烧油,跟普通燃油车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这种设计,对于那些既想省钱又怕麻烦的英国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所以这款车一上市就卖得特别好,根据2025年9月份的数据,一个月就卖出了5373辆,直接冲进了英国汽车销量排行榜的前十名。

比亚迪进军英国,伦敦街头的中国黑马,如何征服当地市场-有驾

当然,比亚迪的成功不仅仅是靠这一款车。

他们非常聪明地推出了一系列不同定位的车型,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的消费群体。

对于那些刚工作不久、预算有限的年轻人,他们推出了价格亲民的小型电动车海鸥,这款车在英国的售价换算过来很有竞争力,而且小巧灵活,在拥挤的城市里开起来特别方便,上市第一个月就收到了超过5000份订单。

对于那些家里人口多、需要大空间的家庭,他们有Atto 3这款大五座SUV,空间宽敞,能轻松满足全家出行的需求。

而对于像出租车司机这样对车辆要求极为苛刻的专业用户,比亚迪的e6车型成了他们的首选。

这款车续航里程达到了258英里,比老款提升了近一倍,而且转向灵活,后备箱空间巨大,最关键的是,运营成本极低,充电的费用只是烧油的一个零头,对于靠开车赚钱的司机来说,这省下来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利润。

说到价格,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英国政府为了扶持本土和欧洲的电动车产业,设立了3750英镑的购车补贴,但却刻意地把中国制造的车型排除在外。

按理说,这会对中国品牌造成不小的打击。

但比亚迪硬是凭借着自身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给出了一个让英国消费者无法拒绝的价格。

就拿比亚迪海豚这款车来说,在英国的售价大约是2.6万英镑,而跟它同级别的特斯拉Model 3,售价要高出近1.4万英镑。

这笔差价,对于一个普通英国家庭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这样实实在在的优惠面前,有没有政府补贴,似乎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除了产品和价格,比亚迪在英国的成功,还有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深层原因,那就是信任感的建立。

比亚迪进军英国,伦敦街头的中国黑马,如何征服当地市场-有驾

这个信任,不是靠广告吹出来的,而是靠着十几年如一日的深耕。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比亚迪的家用轿车大规模进入英国市场之前,它的电动大巴早已经成为了伦敦街头的一道风景线。

如今,在伦敦街头跑的电动大巴里,每十辆就有八辆来自比亚迪,它和英国本土公司ADL合作生产的红色双层巴士,更是占据了当地同类市场90%的份额。

这些大巴每天都在稳定可靠地运行,累计行驶里程超过了8000万英里,为伦敦减少了巨量的碳排放。

久而久之,在伦敦市民的心中,“比亚迪”这个品牌就和“可靠、环保”这些正面的词汇联系在了一起。

有了这份在公共交通领域建立起来的良好口碑,当比亚迪的家用车出现在市场上时,人们的接受度自然就高了很多。

为了进一步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比亚迪还在英国下了大力气铺设线下销售网络。

截至2025年9月底,他们在英国的零售门店已经开到了100家,无论你是在伦敦市中心的繁华商场,还是在曼彻斯特的郊区小镇,都能很方便地找到比亚迪的门店。

消费者可以随时走进店里,亲手摸一摸比亚迪引以为傲的刀片电池实物样品,坐进车里感受一下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或者直接预约一次试驾。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体验,有效地打消了人们对于一个新品牌的顾虑。

面对比亚迪的强势表现,欧洲的一些老牌车企自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呼吁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但比亚迪的应对方式显得更加从容和长远。

一方面,他们开始在欧洲本土布局生产,比如正在匈牙利建设的乘用车工厂,未来从这里生产的汽车将成为“欧洲制造”,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当地的政策补贴。

另一方面,他们甚至组建了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8艘滚装船往返于中英港口之间,大大缩短了车辆的交付周期,提升了效率。

这一系列举动都表明,比亚迪不是来赚一波快钱的,而是希望通过本地化的生产和深度的市场耕耘,真正融入欧洲市场。

从伦敦街头标志性的红色巴士,到苏格兰爱丁堡普通家庭的车库,比亚迪正在用过硬的技术、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扎实的本地化运营,证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告别了过去只能依靠低价竞争的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