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新车方向盘加热竟要付费解锁?智能汽车“硬件预埋+软件付费”模式引争议

天津市民陈先生花费20多万元购买某品牌智能汽车后,发现原本期待的方向盘加热功能需额外付费才能使用。更令他不满的是,购车时销售人员曾强调车辆“预埋硬件”,暗示未来可免费升级功能,但现实却是消费者需为“已装好的功能”二次付费。这一事件不仅让陈先生感到被误导,更引发公众对智能汽车行业“硬件预埋、软件付费”模式的广泛质疑:车企是否在变相剥夺消费者权益?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合理?

20万新车方向盘加热竟要付费解锁?智能汽车“硬件预埋+软件付费”模式引争议-有驾

事件核心:预埋硬件≠免费使用,消费者遭遇“功能拆卖”

陈先生的遭遇

购车承诺与现实落差:销售人员在推销时强调车辆搭载“预埋硬件”,未来可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免费升级功能,营造“高性价比”印象。

付费解锁的“惊喜”:提车后陈先生发现,方向盘加热、座椅通风等硬件已安装,但需支付数百至数千元不等的订阅费才能启用,部分功能甚至需按年付费。

消费者心理冲击:从“已拥有”到“需购买”的心理落差,让陈先生质疑车企“套路营销”,甚至怀疑硬件是否本就完整安装,是否存在“人为禁用”的情况。

车企的回应逻辑

“硬件预埋”是行业惯例:车企称,预埋硬件是为未来功能升级预留空间(如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消费者可选择按需付费解锁,降低购车门槛。

软件研发成本需分摊:部分功能依赖持续更新的软件算法(如智能温控),车企通过订阅制收回长期投入,避免“一次性收费”导致价格过高。

个性化选择权:消费者可根据需求灵活购买功能,而非为“可能用不到”的配置买单,例如南方用户可能无需方向盘加热。

争议焦点:付费解锁是“创新服务”还是“侵权套路”?

消费者权益视角

知情权受损:购车时销售未明确说明功能需额外付费,涉嫌误导宣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应真实、全面告知商品信息。

公平交易权受挑战:消费者支付20万元购车款,理应获得完整功能的车辆使用权,而非“部分功能被锁定”的“半成品”。

选择权被限制:若硬件已安装,消费者可能因“已投入成本”而被迫接受订阅模式,而非真正自由选择。

车企与行业视角

商业模式创新:智能汽车时代,软件成为核心价值。特斯拉、奔驰等车企已推行订阅制,例如特斯拉“加速包”、奔驰后轮转向订阅服务,被视为行业趋势。

降低购车门槛:预埋硬件+软件付费模式可让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购车,后续按需升级,理论上符合“轻资产”消费逻辑。

技术迭代需求:自动驾驶等高级功能需持续数据训练和算法更新,订阅制可为车企提供长期收入,支持技术投入。

法律与监管空白

现行法规滞后:传统汽车消费法规未明确“硬件已安装但软件付费解锁”的合规性,导致争议频发。

功能界定模糊:方向盘加热等硬件功能是否属于“车辆基本配置”或“增值服务”,缺乏统一标准。

数据安全隐忧:付费功能可能涉及车辆数据收集(如驾驶习惯分析),消费者对数据使用权限的知情权亦需保障。

社会反响:公众质疑与行业反思

消费者态度两极分化

反对者:认为车企“贪得无厌”,将本应包含在车价中的功能拆分收费,尤其是基础舒适性配置(如座椅加热)。

支持者:认可订阅制灵活性,例如偶尔需要的功能(如露营模式)可短期购买,避免长期闲置成本。

媒体与专家观点

媒体批评:部分媒体将此类行为比作“手机预装APP但需付费解锁”,质疑车企利用信息不对称“薅羊毛”。

专家建议:呼吁完善智能汽车消费法规,明确功能付费边界,例如要求车企在购车合同中详细列明需付费解锁的功能清单。

行业影响与应对

车企调整策略:部分品牌开始提供“功能试用期”或“一次性买断选项”,以缓解消费者抵触情绪。

透明化趋势:车企逐渐在官网和购车合同中标注功能付费规则,但消费者仍需仔细核查条款。

未来展望:智能汽车消费需平衡创新与公平

监管层面

明确智能汽车功能付费的合法性边界,例如规定“涉及安全的基本功能不得付费解锁”。

要求车企在销售环节充分披露功能付费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行业层面

建立统一的功能分类标准,区分“基础配置”与“增值服务”,避免模糊营销。

探索“硬件+软件”捆绑定价模式,例如提供不同版本套餐供消费者选择。

消费者层面

提升对智能汽车消费条款的警惕性,购车前详细询问功能付费规则。

通过集体诉讼或投诉渠道维护权益,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结语:智能汽车的“硬件预埋+软件付费”模式,本质是技术迭代与商业逻辑的碰撞。车企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需以尊重消费者权益为前提。当方向盘加热、座椅通风等基础功能成为“付费彩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终将消耗殆尽。唯有在创新与公平间找到平衡点,智能汽车行业才能走得更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