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经典汽车记忆:能驾驭任意一款的皆是资深老司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车坛,留存着一代人的独特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国内汽油价格为每升0.77元,柴油仅0.44元,且车辆基本归属公有单位。当时的驾驶员十分注重节油操作,常通过调试气门来控制发动机怠速,并定期清洁化油器以维持车辆性能稳定,对爱车的呵护堪称细致入微。
1. 波罗乃兹
这款来自东欧的车型,曾被人们赋予“半拉奶子”的趣称。在“东欧四大破”(拉达、波罗乃兹、莫斯科人、达契亚)的名单中,它是常见的出租车选择。由于采用后置发动机设计,散热性能欠佳,夏季行驶时需频繁打开后备箱盖,否则极易出现发动机过热“开锅”现象。驾驶这款车的司机出车前必有一项重要工作:仔细检查工具箱是否齐全——后备箱中往往塞满各类维修工具,倘若一趟行程无需修车,便能成为几天的谈资与乐事。
尽管性能上存在诸多不足,但其外观设计颇具辨识度。车辆虽小故障频发,但维修操作简便。最让驾驶员难耐的是夏季行车体验:车内无空调设备,即便光着膀子、脖子搭着毛巾,仍会汗流不止。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拥有一辆汽车本身就堪称“豪华待遇”。
2. 上海760
作为双化油器配置的代表车型,老上海牌轿车颇具时代特征。车头配备配重铁,减震效果出色,乘坐舒适性较高,但其油耗表现堪称“硬伤”。这款车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年的工业发展水平——笔者曾有驾驶经历,客观而言,除座椅舒适性可圈可点外,各项技术指标均显落后。
SH760车型堪称上海制造业的骄傲。搭载的金凤牌发动机虽不省油,但驾乘体验在当时已属上乘。双化油器的调试难题始终未能妥善解决,成为该车的显著短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镇职工月均工资约50元,而一辆上海牌轿车售价高达9万元,其珍贵程度堪比当今的劳斯莱斯。作为本土自主研发的典范,80年代的县城街头若出现一辆上海牌轿车,必定引得路人驻足观望。
3. 伏尔加
老款伏尔加曾是高级干部的座驾,图片中的新型号进入国内后多用于出租行业,定位略低于皇冠轿车。其优势在于乘坐舒适性(优于同期桑塔纳)与出色的暖风系统;短板则是空调需后期加装(通常安装于副驾驶位置),夏季易出现发动机过热问题。尽管发动机噪音较大,但悬挂系统调校偏软,乘坐质感尚佳。在当年的车型序列中,伏尔加与上海牌、皇冠属同一档次,略高于波罗乃兹、拉达等车型。
4. 吉普车212
这款经典车型面临季节性使用难题:冬季启动困难,夏季车内闷热难耐。驾驶位风挡处标有“4×4”标识,原车未配备安全带,后期加装的安全带宽度仅手掌大小,防护效果有限。80年代末,国产乘用车选择寥寥,除BJ212外,仅有BJ121、BJ130等少数车型,进口车中可见标致505、伏尔加、皇冠、蓝鸟、奥迪100等。在民用领域,212是少数能接触到的乘用车型,因其亲民属性成为一代人的情怀象征。
5. 菲亚特126P
这款车有个有趣的别称——“臭虫车”。因其搭载摩托车同款的风冷发动机,前脸无需开设进气孔,造型与现代电动车有几分相似。
6. 红旗CA770
在当年的行政用车体系中,处级干部配212,厅级干部乘“小上海”,部级干部则乘坐“大红旗”CA770。据驾驶过该车的人士回忆,其轮胎规格与北京130货车相同,变速杆位于方向盘下方,转向系统无助力装置,方向盘回正速度极快。车辆搭载福特八缸发动机,动力强劲,油门响应迅猛。
7. 奥迪100
1986年,上海大众组装了首批奥迪100车型,这是该车型在国内的首次亮相。彼时上海大众产品线包括桑塔纳、帕萨特(两厢版桑塔纳)及奥迪100,后期奥迪生产基地迁至长春。
8. 解放CA10
这款搭载90马力发动机的卡车需承载7吨货物,常被调侃为“小马拉大车”。遇到上坡路段,行驶速度甚至慢于步行。驾驶带拖车的解放CA10需具备丰富经验与高超技术,尤其在上坡、下坡、倒车、转弯等场景中,对驾驶员操作要求极高。得益于良好的保温设计,该车冬季驾驶环境较为舒适。在当年的公路上,解放CA10、两片玻璃的东风卡车及黄河牌货车是常见风景,其中黄河车尾气呈独特蓝色,气味辨识度极高。
9. 雪铁龙
八十年代的街头,雪铁龙独特的子弹头造型令人眼前一亮。作为早期北京出租车的代表(悬挂“31出租”白牌,全国独此一例),该车凭借液压升降减震技术领先时代:熄火时车身低矮,启动后自动升高。后风挡采用凹陷设计,兼具美观与空气动力学优势。车身厚重且线条流畅,后轮宽度大于前轮并采用内翻设计,旨在提升行驶稳定性。
10. 拉达
进入拉达车内,座椅的弹性设计如同下方装有弹簧。该车夏季易出现发动机过热问题,空调系统因动力不足几乎形同虚设,对驾驶体验影响显著。受制于当年的工业水平,车辆机械性能普遍有限,但拉达简洁流畅的外观设计在同期车型中仍属亮眼。
11. 上海581三轮车
作为国产三轮汽车的鼻祖,上海581最初仿制马自达技术,采用风冷两缸发动机与手把式方向盘,后经上汽改进为水冷两缸机并改为传统方向盘。因其外形被上海人亲切称为“小青娃”,搭载幸福250汽油机。两缸动力系统兼顾实用性与经济性,最高时速可达70公里,曾是上海城市运输的主力车型,后续衍生出交通牌、上海牌等车型。其档位设计独特(空档与档位呈斜向布局),发动机采用箱式机油结构,无传统油底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轮出租车亦是城市街景的一部分。
12. 东方红28拖拉机
“公社书记嘣嘣嘣”——这句顺口溜描绘的正是东方红28拖拉机。这款机型专为北方农村设计,爬坡能力强劲,兼具耕地与运输功能,成为知青插队时期的深刻记忆。其双变速杆设计皮实耐用,启动时“嘣嘣”的轰鸣声颇具辨识度。在当年,成为公社农机站的拖拉机手是令人艳羡的职业,社会地位堪比电影放映员,所到之处皆受礼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