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卖得比燃油车还多,这背后藏着什么信号?

点击关注不迷路

新能源车卖得比燃油车还多,这背后藏着什么信号?-有驾

2025年10月刚过半,汽车圈就迎来了一组让人眼前一亮的数据。

乘联分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乘联会”在10月11日公布了9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的初步统计结果:

零售量达到223.9万辆,同比增长6%,环比8月还涨了11%。

乍一看,6%的增幅不算爆炸性增长,但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消费趋势,这个数字其实挺有分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新能源车的零售量达到了130.7万辆,占整个乘用车市场的58.5%。

也就是说,每卖出10辆车,就有将近6辆是新能源车。

这个比例,放在五年前,恐怕连最乐观的行业分析师都不敢想。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9月份车市这么热闹?

新能源车凭什么能撑起半壁江山?

普通老百姓买车的心态有没有变化?

这些问题,其实都藏在这组数据的背后。

金九银十”不是白叫的

每年9月和10月,汽车行业都会迎来一波销售小高峰,业内称之为“金九银十”。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一方面,9月天气转凉,适合看车试驾;

另一方面,国庆假期前后,很多家庭会把买车列入年度计划,尤其是孩子上学、工作调动、结婚成家等人生节点,往往集中在下半年。

但今年的“金九银十”显然比往年更有底气。

乘联会提到,国家层面的补贴资金在9月全面落地,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跟进,推出了各自的购车激励政策。

比如有些城市对购买新能源车直接发放几千元的现金补贴,有的则在上牌、停车、充电等方面给予便利。

这些政策看似零散,但叠加起来,对消费者的决策影响不小。

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大家花钱更谨慎,几千块的补贴可能就是压垮犹豫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政策也有“偏心”的地方。

不少地方的补贴明显向高价车型倾斜,比如30万元以上的电动车更容易拿到大额补贴,而10万元左右的主流家用车反而受益有限。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拉高地方税收或拉动高端消费,但长远来看,可能会让真正需要车的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尤其在县乡市场,这种“错配”更明显。

新能源车为什么越来越吃香?

回到那组关键数据:

9月新能源车零售130.7万辆,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17%。

这个增速,远超整体乘用车市场的6%。

更惊人的是,渗透率已经突破58.5%,这意味着新能源车不再是“小众选择”,而是主流。

为什么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买电动车?

原因其实很实在。

首先是使用成本低。

电费比油费便宜得多,尤其对每天通勤几十公里的上班族来说,一年省下几千块油钱不是梦。

再加上很多城市对新能源车不限行、不限购,上牌也快,这些实际便利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其次是产品力提升。

早些年大家担心电动车续航短、充电慢、冬天掉电快。

但如今,主流车型的续航普遍超过500公里,快充30分钟能充到80%,冬天也有电池预热技术。

更重要的是,智能座舱、自动辅助驾驶这些功能,电动车普遍比同价位燃油车更先进。

不是因为技术更难,而是电动车的电子架构天生更适合“智能化”。

再者,选择越来越多。从5万元的微型代步车,到30万元以上的高端SUV,几乎每个价格段都有拿得出手的新能源车型。

比亚迪、吉利、长安、蔚来、小鹏、理想……国产品牌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在不断推陈出新。

消费者不再是为了“环保”而买电动车,而是因为“这车确实好用、划算、体面”。

批发量也说明问题

除了零售数据,批发量同样值得关注。

9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77万辆,同比增长11%;

其中新能源批发148.9万辆,同比增长21%。

批发量反映的是厂家对市场的预期,如果他们觉得接下来不好卖,就不会大量生产。

但现在的情况是,厂家不仅在生产,还在加速。

这说明什么?

说明车企对四季度乃至明年上半年的市场有信心。

这种信心,一部分来自政策延续性,比如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虽然9月底到期,但市场普遍预期会有过渡安排;

另一部分来自消费者习惯的改变:

越来越多人把“买电动车”当作默认选项,而不是“退而求其次”。

当然,挑战也存在。

比如充电桩的分布还不均衡,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充电依然不便;

再比如电池回收、二手车残值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但这些问题属于“成长中的烦恼”,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迟早会被产业链逐步消化。

普通人的买车逻辑变了

过去买车,很多人会纠结“德系还是日系”“手动还是自动”“三厢还是两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第一句问的是:

“这车是纯电还是混动?续航多少?支持快充吗?”

这种变化背后,是消费观念的悄然转变。

以前买车是“资产”,讲究保值、耐用、品牌;

现在买车更像是“工具+体验”,看重使用成本、智能功能、舒适性。

尤其年轻一代,对品牌忠诚度没那么高,更愿意尝试新品牌、新技术。

这也倒逼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像大众、丰田这些曾经靠燃油车打天下的巨头,现在也在拼命推电动车。

不是他们突然“觉醒”,而是市场不等人。消费者用脚投票,谁的产品跟不上节奏,谁就会被甩在后面。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9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58.5%,但批发渗透率是53.8%。

也就是说,零售端卖得比厂家出货还快。

这说明终端需求旺盛,库存压力小,市场处于健康状态。

如果反过来,批发多、零售少,那可能是厂家在压库存,风险就大了。

年底还能冲一把吗?

现在是10月中旬,距离年底还有两个多月。按照往年规律,11月和12月通常会有年终促销、冲量活动,加上“双11”“双12”等电商节点,车企往往会加大优惠力度。

再加上部分地区补贴“先到先得”,消费者可能会趁年底前抓紧上车。

不过,也不能盲目乐观。

全球经济仍有不确定性,国内就业和收入预期尚未完全恢复,这些都会影响大额消费决策。

但至少从9月的数据看,汽车消费的底盘是稳的,尤其是新能源这条主线,已经形成了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

车市回暖,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产品和政策

2025年的中国车市,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却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9月的数据告诉我们,当产品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当政策真正落到老百姓头上,市场自然会给出回应。

新能源车卖得比燃油车多,不是因为谁喊得响,而是因为开起来确实省心、省钱、省事。

这种变化,是技术进步、产业成熟和消费者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普通家庭来说,买车依然是件大事。

但在今天,选择更多了,成本更低了,体验更好了。

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实在的进步。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