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作者:宋家婷

“巨轮正在驶向未知海域,老船长熟悉旧航线,但新船长更懂新海图。”

2025年3月,吉利控股集团财报会的直播画面里,一张略显生涩的面孔出现在高管席位上。1983年出生的戴庆,身着深色西装,双手轻按桌沿,在回答分析师关于海外市场布局的提问时,语速平稳却句句紧扣“电动化转型节奏”——

这是他出任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后的首次公开亮相,也让外界清晰看到:中国汽车业的权力方向盘,正被一群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80后接过。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 戴庆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戏码,从未在汽车业如此澎湃地上演。

从民企巨头到国有集团,从技术核心到品牌前端,80后乃至85后正从“零星个案”聚成“结构性浪潮”,他们不再是副手或部门负责人,而是站在决策核心圈,驱动着万亿级车企驶向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海域。

这场代际更迭,不是简单的“论资排辈”,而是汽车业百年变局下,技术、市场与资本三重浪潮叠加的必然选择。

从“个例”到“群像”:80后的权力版图扩张

吉利的“80后叙事”,早有伏笔。比戴庆年长两岁的淦家阅,2021年接任吉利汽车集团CEO时刚满40岁,如今在公开场合谈及“用户共创”“技术迭代”,早已驾轻就熟,与戴庆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吉利汽车集团CEO 淦家阅

同样,长城汽车80后也在走向C位。除了去年9月接替王远力出任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的80后吴会肖,长城汽车执行董事、董事会秘书李红栓,以及今年6月出任欧拉品牌总经理的吕文斌,都是80后。

相较于民企与新势力年轻化已成为行业共识,2025年的惊喜则来自国企集团的“80后含量”远超预期。

一年前刚完成“70后接棒60后”的一汽、上汽,如今已藏着不少80后骨干: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上汽集团董事会秘书陈逊、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薛海涛、上汽大通国内营销负责人王伟森,清一色80后,连技术部门与国际化业务的核心岗位,也开始由80后担纲。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李凤刚

长安汽车的“80后副总裁天团”,更是国内车企独一份的存在。今年1月,1985年生的贺刚、1986年生的邓承浩同步升任副总裁,加上1981年生的王辉、1982年生的张法涛与王孝飞,六位副总裁中80后占比超过半数。这支平均年龄不到45岁的团队,打破了传统国企高管层“沉稳有余、活力不足”的刻板印象,也成为长安在新能源赛道快速突围的“关键变量”。

东风汽车则堪称“80后聚集地”:今年7月出任集团副总经理的周锋,6月掌舵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的汪俊君,还有风神事业部的邓留超、岚图汽车的邵明峰与杨兵、东风本田的龚熙,可以说,从集团层面到品牌前端,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营销,80后已渗透到东风的各个关键环节。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东风风神事业部总经理 邓留超

就连一向低调的北汽,也因80后而焕新:北京汽车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王昊,前北汽蓝谷董事长代康伟,都带着80后的闯劲,试图改写北汽的新能源叙事。

这些名字背后,折射出清晰的趋势:2025年的中国车企权力版图,80后已从 “边缘参与者”成为“核心构建者”。他们不再需要用“年龄”证明自己,而是用“电动化转型的成果”“用户运营的突破”“技术研发的落地”,站稳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新船长的“新海图”:四个维度的车企变革

“船正在驶向未知海域,老船长熟悉旧航线,但新船长更懂新海图。”这句话,无疑是对80后车企掌舵者最贴切的注解。他们带来的不只是年龄的变化,更是从管理到思维、从决策到形象的全方位革新。

第一个变化,是管理风格变 “轻” 了。传统车企喊了多年“扁平化”“去总化”,却始终难破科层制的桎梏,直到80后将其落地为日常。

北汽董事长王昊的“开局秀”就堪称惊艳。首次公开亮相时,他没有念冗长的发言稿,而是登台唱了一首80后集体记忆的《奔跑》,瞬间打破了北汽“刻板保守”的标签;此后他更是入驻抖音、视频号,自称“头号销售员”,直言“买车可以找我”,用“e人”的热情迅速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北汽汽车董事长 王昊

广汽昊铂品牌首席执行官马海洋,则用 “一线调研”诠释了80后的管理逻辑。就任之初,他没在办公室召开“就职大会”,而是带着所有部长级下属北上,一头扎进4S店、车主社群,听用户吐槽续航焦虑、抱怨服务效率。他的社交账号里,没有官样文章,全是与车主喝咖啡、聊用车体验的日常,“真诚是最有力的沟通语言”,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昊铂用户运营的底色。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广汽昊铂品牌首席执行官 马海洋

第二个变化,是互联网打法的深度渗透。80后是“半个互联网原住民”,“用户痛点”“迭代”“生态”这些词对他们而言不是生涩术语,而是日常工作的标尺。

面对Z世代“颜值即正义”“社交属性优先”的消费需求,他们不需要“翻译”,就能精准捕捉核心。

王昊在主导蓝谷用户运营时,就把新势力的“敏捷打法”搬进了传统国企:他推动建立“用户体验直通专班”,让车主的吐槽能直接传到高管层,以往需要“层层审批、多轮会议”的问题,如今通过“战时机制”几天内就能解决。北京汽车BJ40魔核电驱版的走红,正是这套机制的成果——用户想要“越野+电动”,专班迅速拉通研发、生产部门,最终让产品提前3个月上市。

马海洋则把“用户直面”定为昊铂的战略核心,要求团队每月必须深入一线,与用户面对面沟通,他自己更是“用户群潜水员”,每天睡前都会翻一翻车主论坛,“知道用户在骂什么、夸什么,决策才不会偏”。这种“用户直连”的思维,让昊铂从“国企品牌”变成了“有温度的伙伴”。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第三个变化,是决策链条的 “短平快”。

传统车企的科层制,曾让决策像“慢火车”,等传到市场端时,机遇早已溜走。80后则擅长用互联网工具打破部门壁垒,让决策变成“直通车”。

奕派科技总经理汪俊君对此感受最直接:“以前跨公司协调要走流程、等签字,现在研产供销服都在一个群里,遇到问题随时拉会,用户反馈当天就能响应。”这种效率提升,直接体现在:今年6月东风奕派科技成立后,很快敲定了新公司发展的“未来之翼”战略计划。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奕派科技总经理 汪俊君

第四个变化,是企业形象的“去刻板化”。长城汽车CTO吴会肖,因“保定刘亦菲”的标签,意外改写了长城“硬核、传统”的品牌印象。这位80后技术高管,不仅能在发布会上深入浅出地解读智能驾驶技术,还能在社交平台分享“技术女高管的日常”,她的出现,让消费者意识到:长城不只有皮卡、硬派越野,还有懂年轻人的技术团队。这种“人格化”的品牌传播,比千万级广告更能打动人心。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长城汽车CTO 吴会肖

融合的张力:新思维与旧体系的碰撞

必须注意的是,权力交接从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一场充满微妙张力的融合。

80后们在推动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旧体系的挑战,这些挑战,考验着他们的智慧与韧性。

一,“经验不足”的风险。汽车业是重资产、长周期的产业,研发、生产、销售的链条环环相扣,一个决策失误可能影响企业数年发展。当面对原材料价格暴涨、海外市场政策突变等“黑天鹅”事件时,80后掌舵者缺乏前辈们“穿越周期”的经验,需要更多时间判断局势。

一位国企80后高管曾坦言:“第一次面对供应链中断时,我连夜拉会却迟迟不敢拍板,最后还是请教了老领导,才找到折中方案——这不是能力问题,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直觉’。”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二,“内部平衡”的难题。80后高管面对的,往往是年龄比自己大、资历比自己深的“老师傅”,如何让他们信服?靠的不是权力,而是专业与共情。

某车企80后副总裁曾分享过一个细节:他刚上任时,技术部门的老总监对“用户共创”理念颇有微词,认为“技术研发不该被用户左右”。对此他没有强制推行,而是带着老总监一起参加车主沙龙,听用户讲“冬天续航打折”的痛点,最终后者主动调整了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方向。“尊重比命令更有效”,这是80后处理内部关系的典型共识。

三,“快与稳”的平衡艺术。80后推崇“敏捷迭代”,但汽车业的“安全红线”不能破。

如何在追求创新速度的同时,守住质量与安全的底线?如何在“烧钱”的前瞻技术(如固态电池、L4自动驾驶等)与“赚钱”的传统业务间分配资源?这是每个80后掌舵者都要面对的考题。

某新势力80后CEO就曾陷入两难:用户呼吁尽快推出城市NOA功能,但测试中仍有0.1%的风险漏洞,最终他选择推迟上市,“宁肯被用户骂‘慢’,也不能拿安全冒险”。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偶尔出现的 “水土不服”,则更让80后的变革之路添了几分曲折。

曾在上汽通用五菱创下“宏光MINI EV神话”的周钘,带着新势力经验重返MG品牌后,却未能重现辉煌——过往的“快打法”在这里水土不服。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部分80后高管“高开低走”,背后往往是“无米之炊”的资源困境,或是企业积弊已久的体制痼疾。

这些挑战,恰恰说明80后的权力交接不是“一帆风顺”式的狂欢,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他们不是要彻底推翻旧体系,而是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让“老船”既能保持稳定,又能适应新海域的风浪。

后浪之后还有后浪:中国汽车的未来十年

当80后刚刚站到舞台中央,90后已经跃跃欲试。今年6月,陈萃出任上汽乘用车MG品牌总经理,同龄的周凯航则成为上汽通用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经理——他们在海外市场、智能技术领域的优势,无疑比80后更具“数字原生代”的特质。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 陈萃

而在新势力的基层团队中,90后占比已超过四成,他们不仅是未来十年汽车业的 “储备力量”,也为下下一轮权力交接埋下了伏笔。

这种 “代际更迭的效率”,让中国汽车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了独特优势。

对比欧洲、日本车企管理层普遍“50后、60后主导”的保守格局,中国车企已进入“60后退出、70后向80后过渡”的阶段,这种速度不仅追平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也看齐了美国科技巨头。

如今的80后掌舵者,或许还在适应聚光灯下的“被审视”——不习惯消费者的直接回怼,不适应媒体的长枪短炮,但很快,他们会在一次次公开亮相、一场场市场博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他们手里的方向盘,不仅决定着单个车企的命运,更关乎中国汽车全球竞争力的下一个、乃至下下一个十年。

车轮上的“后浪”:当80后掌舵万亿车企丨人汽-有驾

这场席卷民营巨头、国企集团和新势力的代际变革,从来不是简单的“年龄替换”,而是一场深刻的“思维重塑”——是用户中心取代生产导向,是敏捷迭代取代墨守成规,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穿越周期、主动求变的最生动注脚。

80后掌舵的万亿车企,正驶向一片充满未知却也充满希望的新海域,他们会遇到风浪,会经历挫折,但这场“交班”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代际本身。

就像淦家阅在一次演讲中所说:“我们不是来‘接班’的,是来‘继续造船’的。”当80后、90后们共同拿起“造船锤”,中国汽车业的下一个十年,注定会更加波澜壮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