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豪车界印钞机”保时捷的财报数字展现在眼前,整个汽车圈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这曾经每卖一辆车都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品牌,现在却正从盈利的顶峰往亏损的边缘滑去。
难道这就只是保时捷一家遇到的难题?翻开德国汽车界最近的业绩报告,就知道答案了。
曾经在世界汽车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德国车企,现在纷纷遭遇“冷冬”。反观咱们国家的车企,正靠新能源的东风,顺势实现了漂亮的“弯道超车”。
那么,德国汽车行业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冲击呢?保时捷连续三年销量下滑的背后,又有哪些隐秘的原因?而咱们中国车企又是靠着什么抓住了这次绝佳的机会呢?
咱们先聊聊保时捷,这家以运动基因和奢华气质著称的品牌,近年来一直被视为汽车界“赚钱能手”的代表。
回想2020到2023这一段时间,虽然全球供应链不断受到疫情的反复冲击,保时捷的营业利润却依然一直在向上走,从42亿欧元稳稳地上涨到73亿欧元。
2022年,保时捷的营业收入跃升到376亿欧元,销售利润达到68亿欧元,创下了历史新高。那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它还成功完成了欧洲最大的IPO,光彩夺目,甚至推出了“迈向20之路”计划,志在让长期销售回报率突破20%。
谁能料想到,才短短两年,局势竟完全变了样,到了2024年,保时捷的营业利润直冲56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少了23%。
到2025年前三季度,局势更是雪上加霜,营业利润比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猛跌了99%,只剩下4000万欧元,销售利润率也从14.1%一下子降到0.2%,几乎接近零,单单第三季度就亏了9.66亿欧元。
财务状况这么差,直接在资本市场上也能看出来,最新收盘时保时捷股价在35欧元左右,比起2022年刚上市时的82.5欧元发行价,整整跌了快58%。
今年九月,法兰克福证券所正式把它的股票从DAX指数里剔除了,转而加入中盘股MDAX指数。这一调整,像是资本市场对它目前的表现亮起了“不太看好”的信号。
曾经备受追捧的豪华品牌,为啥会搞到这般境地?销量一直掉,可能就是最直观的原因。
在各种市场里头,中国市场的“失宠”对保时捷来说,毫无疑问算是沉重的一击。曾经为保时捷全球销量贡献超过30%的最大单一市场,中国的消费者一旦改变偏好,直接就会影响到整个品牌的业绩表现。
2021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了峰值的9.57万辆,但之后就开始了连续三年的滑坡:到了2022年,销量滑落到9.32万辆,而2023年再度下跌,只有7.93万辆,到了2024年一年,销量更是缩水到5.69万辆。
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又同比减少6%,只剩下3.2万辆,成了全球主要市场中跌幅最大的地方,而且它在保时捷全球总销量中的比例,也从最高时的30%以上掉到差不多15%。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中国消费者不再喜欢豪华车了吗?其实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本土高端汽车品牌的崛起速度特别快,加上保时捷自己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动作有点慢,导致这个现象出现。
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外资豪华品牌独占鳌头的局面了。
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这些本土品牌,不仅在新能源方面打出了一片天,还不断在豪华感、智能化配置上做文章,推出的车子既符合咱们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又在价格上比保时捷更有优势,结果自然把不少原本打算买保时捷的用户拉到了自己这边。
要说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这事儿上一直游走不定,几年前还挺亮眼地喊出“2025 年超过一半的新车实现电动化,到了2030 年纯电车型占比要超过80%”的宏伟目标。
实际上呢,到了2024年,保时捷的新能源车交付比例只达到27%,远远没达到当初的预期。它旗下唯一的纯电动车Taycan,前三季度的销量才12641辆,比去年同期还下降了10%,这样一来,显然跟不上中国市场对新能源车的需求节奏。
除了在中国市场遇到的困难外,保时捷的利润大幅缩水,也跟一些额外的开支有关。
为了改动产品布局,它不仅推迟了一些纯电动车的上市,拉长了多款燃油和混合动力车的生产周期,还取消了原本打算自己生产电池的计划,这一系列变动一共带来了大约27亿欧元的额外开销。
再加上组织调整带来的开支、电池采购的头一次支付,以及美国关税的上涨,这些因素让成本压力变得更加沉重。
到2025年前九个月,关税为公司带来了额外的3亿欧元支出,估计全年亏损将达到7亿欧元。
遇到这些难题,保时捷不得不改变全球布局,甚至宣布计划增加一些内燃机车型。可在新能源已成趋势的当前,这种“回头走旧路”的做法,效果到底能不能奏效,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更让人留意的是,保时捷的难题可不单单是它一个人的事儿,而是整个德国汽车行业集体遇冷的一个缩影。
作为德国工业的顶梁柱,汽车行业的好坏直接牵扯到国家经济的命根子,可眼下,很多德国车企都陷在利润缩水的泥潭里苦苦奋战。
宝马集团在2025年前六个月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2%,净赚也掉了29%;而梅赛德斯-奔驰的情况也不乐观,上半年净利润从去年差不多61亿欧元直接掉到27亿欧元,几乎一半。
这些车企在财报里都说,美国高关税政策是让他们财务吃紧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仔细想想,真正的根源还是在于电动化转型拖延不前,以及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慢半拍。
得知道啦,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未遇的大变革哦。上一代工业时期的“焦点”——燃油车,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逐步由单纯的“实用工具”变成了“身份象征”和“怀旧纪念品”。
对于一般人来说,现在出门用车,电费比油费便宜得多,这个实实在在的性价比,促使新能源车变得更聪明、更靠谱。
这德国的那些豪华品牌,一方面希望继续保持“身份象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想吸引讲究实用性的小伙伴,可在核心的电池技术和智能系统方面啊,迟迟没有啥大突破。结果嘛,不但没能和竞争对手拉开距离,也没能精准把握住消费者的新需求,自然就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啦。
就在德国车行业遇到“难关”之时,中国的汽车厂商却把握住了新能源转型的好时机,成功地实现了“弯道超车”,真是令人振奋啊。
看市场份额,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销量比例,从几年前不到10%,一下子蹿到了现在的超过40%。到了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辆,顺势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
在技术方面,中国的汽车企业早就摆脱了“依赖进口”的标签。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DM-i混动系统在市场上口碑不错。小鹏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以及蔚来的换电模式,也都凭借着自己的一套,形成了明显的技术优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车企一直以来都紧扣用户需求,不管是车款的外型设计、空间的安排,还是智能座舱里的交互方式,都非常贴近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
比方说,蔚来推出的电池灵活升级方案,让用户不用一次性交那么大一笔电池费用;而理想汽车则专注于家庭用户,打造的“移动的家”理念,恰好满足了多孩子家庭的出行需求。
这些围绕用户需求的创新点子,让中国车企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稳住了脚跟,甚至还逐步迈向了国际市场。
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这边的销量一直在攀升,上汽、奇瑞等车企也纷纷在海外搭建生产基地,中国汽车的“天下图” 正在不断扩展。
如今放眼全球汽车市场,曾经由德国、日本、美国车厂把持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得益于新能源领域的先行优势,中国车企逐渐由“跟随者”变成了“引领者”。
对于德国汽车行业来说,要想摆脱眼前的“寒冬”,或许得放下那曾经的“奢华身段”,真切面对新能源转型的紧迫感,推动技术创新再快一些。否则的话,在日益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可能会失去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次汽车行业的大变动,不光让车企的竞争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重新定义了消费者的购车思路。
对我们这些老百姓来说,看到中国车企成功“弯道超车”,不仅意味着可以挑选到更多既实惠又科技感十足的车型,还见证了中国制造从“中国制造”逐步迈向“中国创造”的大转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