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国产纯电SUV啊,卷得比某些综艺节目还狠。
你以为你在买车,实际你是在参加一场没有终点的价格马拉松。
有时候我怀疑,车企的工程师是不是都在用加班堆人头,设计每一款新车的时候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如何让消费者怀疑自己是不是捡了个大便宜?
但凡你有点自我怀疑精神,站在15万价位的纯电SUV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像是天降锦鲤,买车赠送好运。
至于这运气到底是锦鲤还是鲶鱼,车企说了算。
说到性价比,大家都懂,什么叫“性价比”?
在某些汽车厂商眼里,就是“减配”。
就是把能省的都省了,把能藏的都藏了,把你想要的都给你标个“选配”,反正大家都喜欢“性价比”,是吧。
但有那么一款车,突然站出来说,不减配也能有性价比。
这话说出来,像是隔壁老王说自己不偷东西也能发家致富——怎么听都有点不太对劲。
我们这些消费者啊,已经被性价比这个词给惯坏了。
以前买车就是看发动机,看底盘,看变速箱,现在买车要看中控屏多大、能不能语音、能不能刷抖音、能不能跟手机同频共振。
安全?
那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安全是交警叔叔的事,跟自己没关系。
殊不知,安全才是买车的底线。
可底线这玩意儿吧,在广告里永远是高大上的,在现实里却是隐形的。
谁会真正去追问,这车身到底用了多少高强度钢?
关键部位是不是热成型钢?
抗扭刚度到底是个什么鬼?
反正听着就很厉害,像是武侠电影里的金钟罩铁布衫,碰一碰就掉皮,至于能不能抗揍,只有撞的时候才知道。
说起来,纯电车的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大家关心的。
前几年还在讨论“电池包会不会着火”,现在已经升级到“电池包能不能泡水”。
厂商直接给你来一套IP68级防护,水下八百米都能把电池包保护得滴水不漏——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毕竟谁家车没事往水里泡?
但咱也不能光喷,万一哪天真赶上暴雨,电池包能抗住,那不是就多了一份活着的概率吗?
是的,现在买车,就跟买彩票一样,买的是概率。
除了安全,另一块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续航。
续航焦虑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我到底能不能开到家”。
很多车企吹续航吹得比我小时候吹牛还厉害,510公里?
那得是风和日丽,路上没堵车,你一路绿灯,开的还是“最省电”模式。
现实呢?
一上高速就掉电,一进冬天就掉电,导航一开掉电,空调一吹掉电,最后你掉着掉着,掉成了“滴滴打车”。
不过据说这一款车的快充还挺快,30%-80%只要30分钟,补能效率媲美燃油车。
听起来挺美好,实际操作的时候,比等女朋友化妆还快。
不过话又说回来,电车充电快这件事,跟手机充电快一样,充得越快掉得越快,人生啊,都是一场电量的博弈。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还有智能体验。
现在的车,不智能就跟不会用微信的老人一样,寸步难行。
12.3英寸中控屏,听起来像是家里的电视都没它大。
高通骁龙芯片加持,这名字听着就像是买了个旗舰手机,实际能不能“秒开”地图,能不能“秒接”电话,还得看你有没有耐心。
语音交互、CarPlay、HiCar互联,听起来很洋气,实际大多数人还是用蓝牙听歌,偶尔跟语音助手吵个架,感受一下人工智能的傲慢。
定速巡航、倒车影像、胎压监测,厂家说这些是“实用配置”,实际是“交差配置”,就像你小时候交作业,凑够字数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写得好不好,老师都懒得管。
再说说外观设计。
现在汽车厂商都懂一个道理,年轻人喜欢大气的外观,流线的车身,大尺寸进气格栅,犀利的大灯,恨不得在夜店门口一站,车灯一开,直接闪瞎全场。
内饰简约大气,软质材料覆盖,轴距2752mm,宽敞后排空间,乍一看都是为家庭设计的。
可是你仔细看看,哪个家庭用车不是被“宽敞”这个词忽悠瘸了?
上有老下有小,后排空间再大,还是得被“儿童安全座椅”占去一半。
你说你想躺着睡一觉,汽车工程师会告诉你:后排虽然大,但你最好别睡觉,安全气囊都不一定管用。
到这你会发现,买车这件事,越来越像买保险——你买的不仅是功能,更是希望和焦虑的和稀泥。
买了怕用不上,不买又怕用不上。
人从来不是理性的动物,尤其是在买车这件事上。
厂家说安全是核心底气,你就信了,厂家说续航能解决你所有痛点,你又信了。
厂家说智能体验能让你和未来接轨,你还信了。
厂家说空间够大,能满足一家人的需求,你更是信了。
最后你发现,你信的不是产品,是厂家编的故事。
大多数人买车,其实买的是别人对幸福的描述,自己未必用得上。
你看看,现在纯电SUV市场,价格都趴在地上滚来滚去,大家都在卷“安全”“续航”“智能”“空间”。
只要你不卷自己,车企就会一直帮你卷。
安全呢?
不是你想多就是他们想多;续航呢?
不是你焦虑就是他们焦虑;智能呢?
不是你学不会就是他们做不出来;空间呢?
不是你用不上就是你想用还得另外买配件。
其实所有的卖点,都可以变成槽点。
比如电池安全,没事的时候你根本不关心,真着火了你也没法关心。
续航呢,理论上够用,实际上一到冬天就像是体检报告,明明写着“健康”,实际上早就“掉电”;智能体验呢,语音助手比你还懒惰,倒车影像比你还迟钝,胎压监测比你还敏感。
空间呢,轴距再大,也装不下你的焦虑和欲望。
每次看到这些新车发布,厂家都喜欢给自己贴标签:什么“新国标优等生”,什么“安全标杆”,什么“智能体验天花板”。
听得我都要怀疑人生了,“优等生”这个词,明明小时候用来形容班里的学霸,现在变成了汽车厂商自嗨的标配。
以前优等生是被家长拿来炫耀的,现在优等生是拿来卖的。
你买了优等生,结果发现还得自己改作业。
这就是现实的荒诞。
有时候我觉得,车企的文案策划是不是都学过心理学,专门抓你的痛点,续航焦虑、安全焦虑、空间焦虑、智能焦虑。
等你真的买了车,发现焦虑还是焦虑,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
以前是等公交怕迟到,现在是等充电怕掉电;以前是怕碰瓷,现在怕碰电池;以前是怕孩子吵,现在是怕车机卡。
焦虑这个东西,跟你买了多少安全配置没关系,它就是一根你永远拔不掉的刺。
当然啦,纯电SUV市场这一盘棋,谁也说不清最后赢家是谁。
你以为你买的是车,其实你买的是一套生活方式。
你以为你买的是智能产品,其实你买的是厂家赋予你的“未来感”。
你以为你买的是安全,其实你买的是一种自己安慰自己的方法。
毕竟,谁还没在买车之前幻想过自己的“幸福生活”?
厂家的广告就是你的梦境,现实永远是醒来的清晨。
最后,买纯电SUV这件事,就像是谈恋爱。
你以为你谈的是未来,实际上你谈的是现在的焦虑。
你以为你拥有了一切,实际上你拥有的是“性价比”的幻觉。
你以为你可以掌控全局,实际上你掌控的只是自己钱包的厚度。
安全也好,续航也罢,智能体验也行,空间也罢,最后你发现,最安全的选择,永远是别把期待放得太高。
至于车企,等他们下次再出新品的时候,估计还会继续给你讲故事。
故事越来越长,配置越来越多,广告越来越花,价格越来越卷。
你信还是不信,生活都得继续,车还得买,焦虑还得治,梦想还得碎。
世界就是这样,荒诞又真实,讽刺又无奈。
有时候你想,安全感也许不是配置带来的,而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幻觉。
谁让我们都喜欢做梦呢?
醒着做梦,梦里买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