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日系退烧”的大戏,看得人直冒凉气。
曾经那个不可一世的雷克萨斯,如今也要在上海设厂,掏出千亿日元砸向新能源的赛道,理由竟然是——向特斯拉学习?
这反差,简直比川剧变脸还快!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这绝不是什么“幡然醒悟”,而是被市场硬生生按在地上摩擦的结果。
想当年,雷克萨斯在国内卖车,那叫一个“君临天下”。
你拿着钱去,得排队等上一年半载,加价三四十万,仿佛在求着他们赏脸卖你一台“日本原装”的机器。
那种傲气,仿佛他们造的不是车,而是传世的古董。
可现在呢?
2025年了,谁还稀罕那套说辞?
中国消费者早就变脸了。
日产销量掉秤百分之十二,本田更是跌了百分之三十,这哪是产品力下滑,这是信仰崩塌啊!
当年那些不肯在中国本土建厂的“清高”姿态,如今都成了自己打自己的响亮耳光。
这背后,到底藏着日本车企几十年形成的“老毛病”?
咱们得深挖一下,他们为啥对电动化这么抗拒?
你还记得2014年丰田那张嘲讽的广告图吗?
拿充电桩当笑柄,暗示纯电跑不远。
丰田章男更是直言不讳,说纯电是“低级货色”。
这种思维定势,就像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将他们与时代潮流隔绝开来。
他们不是看不见电动化的浪潮,而是被既得利益深度捆绑,选择性失明。
笔者的观察是,日本汽车业最大的顽疾,在于那套根深蒂固的“垂直整合+排他协议”体系。
这套系统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谁用别家的核心部件,谁就可能被整个生态链踢出去。
创新?
创新意味着打破闭环,而打破闭环就意味着触动巨头的奶酪。
这么一搞,原本应该由松下这样的电池巨头引领的电动车革命,最后却被特斯拉这个“外来和尚”给捡了便宜。
这难道不可悲吗?
他们宁可让自己的技术优势荒废,也要维护那套僵化的供需关系。
更让人心寒的是,为了维持表面的光鲜,他们连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敢拿来赌。
马自达的安全气囊测试,那简直是把“草菅人命”写在了脸上。
本该依赖精密的传感器触发,他们竟然用秒表卡时间手动点火!
这种“表演式安全”,让人后背发凉。
这不是个案。
丰田、本田、铃木在2023年的数据造假丑闻,波及车辆数百万台。
他们为什么要造假?
因为那套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举报信在层级中打转,高层永远看不见真相。
更要命的是,为了追求季度销量,他们推行“短周期开发”,研发资源被压榨到极致,工程师走投无路,只能在数据上“做文章”。
实践反复证明,当一个系统逼着你“要么造假,要么死”的时候,造假就成了唯一的“生存之道”。
所以,现在雷克萨斯跑来中国设厂求生,绝不是他们转型有多成功,而是他们那座由傲慢、封闭、数据谎言堆砌的利益雪山,终于撞上了中国市场这块坚硬的冰川。
交叉持股的封闭圈子、拒绝呼吸的供应链、漫天飞舞的虚假报告,加上对市场脉搏的集体漠视,日系车如今不是“掉链子”,而是“断了脊梁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雷克萨斯来华建厂,短期内对我们是利好。
他们把生产线搬过来,无论最终卖给谁,都是在支持中国制造的体量,助力我们出口能力的加强。
本质上,这些昔日的高傲者,正在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中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这一变局,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绝非偶然的幸运。
日系车当年嘲笑我们的充电不便,现在我们已经能实现快速换电补能。
他们引以为傲的“发动机艺术”,在咱们的智能化座舱、精准的自动驾驶、高效的三电系统面前,光芒黯淡。
特斯拉只是个引爆点,真正让火苗燎原的,是比亚迪、吉利、理想这些本土力量的集体爆发。
我国车企是用实打实的行动在提速,而日系车却还在用嘴皮子跟时代较劲。
这个新时代,早已不再是“省油为王”的时代了。
若没有思维的彻底重塑、技术的颠覆迭代,再悠久的历史也救不回一个迟暮的产品。
未来会怎样?
雷克萨斯上海建厂,或许只是一个序曲。
他们不可能放弃中国,但能否放下那道高傲的坎,是彻底根治顽疾,还是权宜之计的权衡,就看他们是否真正学会了“敬畏市场”这四个字。
现在,轮到我们中国品牌高歌猛进,技术要全球部署,品牌要走向世界,但核心的根基,永远不能离开中国这片沃土。
时代,正在奖励那些敢于破局、敢于变革、敢于实干的人。
日本车企的故事,是一部反面教材。
而中国车企的征程,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下半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