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

现在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每隔几个月就有厂商憋出一堆新品,技术概念听得人头都晕。各家拼得不是功能多花哨,而是谁能把“智能”这俩字变成真金白银的卖点。鸿蒙智行这次秋天一上来也是把“智慧”俩字甩得挺响。你看这发布会现场,灯光、气氛、银境紫车色,包括“零重力座椅”,都把高端感拉满了,恨不得就冲你吼一句:买我,你不只是有辆车,你有未来!

但话说回来,新车发布热闹归热闹,每一场发布会真正让人思考的,是我们想要什么车。是性价比?是舒适?是智能?还是那种让隔壁邻居眼馋的高级感?以前买车,十个人有八个先搜“油耗榜”,剩下两个琢磨外观轮毂;现在大家见面不聊排气聊“座舱芯片”,谁要还在说手动空调都得被人嫌弃老土。智能汽车确实让出行有了更多可能,但这种“什么都智能”的大浪底下,大家是真的需要那么多“黑科技”吗?

比如这次的问界M9“银境紫”,还搞了个尊享四座套装,各种电动踏板、智能隐私玻璃,满满商务属性。你如果用来接大客户那可能确实有点面子,如果是家里娃和爸妈同坐,说不定也是种享受。可是我们真正在意的是这些功能新出来了以后,能不能给我们日常生活真正添点方便?电动踏板固然噱头十足,但它的实用性是不是能配得上它的价格?智能隐私车窗能不能真的在拥堵路口遮掉外界的喧嚣,不让后排乘客一边吃雪糕一边暴露在大马路上?

再比如50项功能升级,华为乾崑智驾ADS 4.0,说到泊车远程语音、手表开门这种操作,越说越像变魔术。科技确实牛逼,可所有这些功能和实际用车体验的距离远不远?比如你语音遥控停车,如果网络延迟卡了半天,车还在那原地愣着,反而不如手动点两下来得顺畅。这种“未来已来”是不是跟我们现实的“等一下网络卡了”还有些距离?

硬件也堆得很猛。16.1英寸中控屏、68英寸AR-HUD、各种副驾屏、娱乐屏,感觉后排都快变成电影院了。可是你想,家用车里那么多屏幕,真的有那么多人会用吗?有的时候要不是小孩玩游戏,副驾驶屏基本上吃灰,组队出行成了小概率事件。咱们是不是在用很多很猛的科技刀,把生活切成了小块,结果大家其实最需要的是一把顺手的菜刀,实用、结实,用得到?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别的不说,多少人选车其实最在意“座椅舒服不舒服”、“安全气囊多不多”,那些高科技革新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体验到?增程、纯电之分,各有各的粉丝,真要出远门,很多人还是看“续航几公里”“充电桩覆盖得广不广”,不敢轻易相信厂商给出的“综合续航1625km”。你能开1625km,实际测试下,堵一回车、开一回空调,就只剩三位数。品牌嘴上的数据和我们实际开的路,始终隔着微妙的距离。

再说到这回问界M7,号称“国民幸福旗舰SUV”,还搞了个五界聚势新格局。一听这名字,不禁让人发问:国民幸福是不是就靠买汽车来实现了?有了零重力座椅,幸福指数能不能同步上涨?当然这是一种营销语言,大厂必须造势,但我们得思考,汽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难道智能化越高,生活就越美好?要是以后连关车门都是“手表比个OK”,是不是也在追寻一种仪式感,却把简单事情搞复杂了?

现在厂家还流行搞购车权益大礼包,什么下订就能抵60000元,换购直接减40000元。这个数字看着眼花缭乱,让人琢磨到底是真赚还是新套路。试问一句,如果厂家能动不动给出这么大的优惠,之前定价是不是就水分很大?羊毛毕竟还是出在羊身上,我们真能薅到厂家的羊毛吗?

而且,这种购车权益都设了个“截止日期”,要你赶紧下单生怕错过。营销套路变了花样,实际你要全部算清楚还是一门学问。不少人都梦想着买车一次就把家里升级成“智慧家庭”,结果功能包还得继续买、选装还得加钱,最后一通操作下来,配置单都快比付款单复杂了。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尚界H5这次定位“智慧精品SUV”,号称越级产品力,15万出头的价格确实撞了一圈竞品市场。可你说1360km的续航,人脸识别、无感控车这些功能,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到极致?你指望买上一台15万元的SUV就能体验上百万级别的科技豪车“感受”,现实往往是大家还是关注空间够不够大、后排躺得舒不舒服、后备箱装得下多少东西,参数和体验永远在两端拉扯。

高配版一堆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听着挺高端,说到底给你开车多了点安全感也挺好。但有多少人在买车的时候真的把激光雷达排进必需项?最后还是得靠主被动安全保障、刹得住停得稳、出了事人能保住命,这是永恒的刚需。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说到底,车企每次搞新品,都会把智能化挂在最高,似乎全世界的幸福都能装在这套车机里。可汽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是需要一个能开、能停、安全、舒适的出行工具,还是一台会跟你谈心、开车会认你脸的AI伙伴?科技创新固然好,但我们在追逐智能的同时,是不是也有点忘了用车的初心?

反过来看,鸿蒙智行这一次确实体现了中国科技圈的进步。和几十年前国产车只能堆钢板、堆马力地卷,现在争的是谁的软件对接得最溜,谁的座舱够生态,谁的屏幕更大,看一个品牌是不是有“整合能力”。从鸿蒙办公、智家到智慧出行,整个生态系统其实就是想把人的需求打包销售,车不只是车,是你智能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值得点赞,也意味着中国厂商终于甩掉了“追赶”角色,开始定义标准。过去一直是国外什么玩法进口,国产品牌最多拿来主义,这回你看华为直接带头,和赛力斯、奇瑞、北汽这些老炮合作,把智能汽车玩出了新花样。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智能车扎堆发布,功能升级不断,实用体验成关注焦点-有驾

这一切背后,还是要问一句:智能汽车真正该给大家带来什么?是踩下油门的快感,还是一键导航的便捷;是AI识别你今天心情不太好自动调一首歌,还是所有功能集成到一个无感体验?这些都很好,但能不能做到不让人“被迫智能”,而是真正让大家用得舒心,选得明白?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堆功能,而是让生活更顺畅的使用体验,就像买饭吃饭一样,大家最终要的是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省心。

最后,这场鸿蒙智行秋季新品发布会,从问界M9的新色升级到问界M7的全能进阶、尚界H5的精品定位,确实把中国智能汽车的技术能力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无论配置有多炫、功能有多多、优惠有多大,我们还是应该问自己:买车是什么?买智能汽车,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一辆好车,从来不只是参数和配置,更不是营销词里“幸福指数的大提升”。技术向前固然让人振奋,但每次站在展厅,你最该问的就是:这车是不是真正适合我开,而不是适合我炫?面向未来,车企的“智能升级”是好事,更多的革新也值得期待。但希望下一代智能汽车,不仅变得“会玩”,更要变得“好开”,变得“靠谱”。科技狂奔的路上,也别忘了为我们这些“普通用车人”留点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你说,下一个智能汽车浪潮里,我们真正期待的,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