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10 EM-P试装车体验:四驱插混的细腻与狠劲
前几天去朋友店里蹭空调,正好他那儿停着一台还没挂牌的领克10 EM-P,说是下个月8号才正式上市的车。外观第一眼看过去,那个分体式大灯挺有辨识度,上面那道h形日行灯晚上应该挺亮,下方主灯组藏得比较低。漆面颜色多,我瞄到一辆“鎏光金”,双珠光工艺在阳光底下闪得很细腻,不是那种夸张反光。销售小哥说还有个“天云米”也特别耐看,不过这种浅色北方冬天容易脏,他自己就不敢选。
侧面线条干净,没有乱七八糟的镀铬,门把手是隐藏式,无框门开关的时候有点轻飘感——我试了两次才习惯那个力道。后轮拱上配的是21寸轮毂(运动版),视觉冲击比19寸强不少,就是换胎成本高,这事我问过修理厂老刘,他摇头笑:“这胎坏一次你就知道肉疼了。”尾部贯穿尾灯夜间效果估计不错,小鸭尾和扩散器装饰更多是视觉加分,对空气动力学别抱太大期望。
坐进车里空间确实宽敞,我1米75,把前排调到舒服位置,后排腿部还能伸展一下,不顶膝盖。这台轴距3005毫米,中大型轿车该有的气场它都有。我摸了摸座椅,是Nappa真皮打孔带菱格纹,手感柔软但支撑性也在,中长途不会累腰。据说运动版用的是翻毛皮,更贴身,但夏天可能会闷热一点——这个群友阿强去年买翻毛皮座椅就吐槽过夏季出汗的问题,要垫凉席才能受得住。
中控屏15.4英寸悬浮样式,看导航时画质清晰不糊,用的是高通骁龙8295芯片,我随便切几个应用都没卡顿感。这套Flyme Auto系统语音控制做得还算自然,比如我喊一句“导航去火车站”,它能直接设好路线,还会顺带报个路况。不过副驾小王嫌弃它播报声音太温柔,“像哄小孩一样”。仪表12.66英寸信息量够用,再加上25.6英寸AR-HUD,把速度、转向提示直接投到挡风玻璃上,高速变道不用低头找数据,这点比很多同级方便些。
舒适配置给得厚道,全系前排电动调节、加热、通风和按摩全齐活;后排靠背还能电动调角度,有杯架、小桌板承重15公斤——放笔记本办公完全OK。我注意到50W无线充电板的位置比较靠近驾驶位右侧,不影响挂挡操作,这是个细节。有意思的是中高配自带冷热冰箱(5.7升),夏天冻饮料或者冬天暖牛奶都行,不过制冷制热切换要提前几分钟预备,否则温度变化慢。另外哈曼卡顿23扬声器音响可以选装,有K歌功能,但老刘提醒:“唱歌还是别开窗户,你邻居可能报警。”
动力部分我特意拉着朋友绕城跑了一圈。这套1.5T发动机+三电机系统,总功率390千瓦、扭矩755牛·米,在市区纯电模式起步很轻快,没有涡轮迟滞感;深踩油门时四驱介入顺滑,没有突兀推背吓人一跳那种。在高速超车,从100提速依然干脆利落。他们官方标120公里续航版百公里加速5.9秒,240公里版本更快些能进5.1秒俱乐部,这差距日常感觉不明显,但心理满足不同嘛。有群友实测馈电油耗4升出头,如果家里有桩基本就是用电为主,一周烧不了多少油钱。不过要注意快充接口防尘盖密封圈容易夹灰尘,上次一个240版本用户因为这个导致接触不良,还跑售后换件来着。
底盘结构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全铝材质,加CDC可变阻尼悬架。我挑了段破损水泥路压过去,大部分颠簸被化解掉,只剩一些钝钝的小震动传进来;山路急弯时姿态稳当,不会让乘客东倒西歪。据销售吹嘘,它还有所谓“姿态算法补偿”,雨雪湿滑地面起步抓地力不错,可以做到50:50扭矩分配,这对北方冬季来说算保险功能之一。但维修师傅私下说过一句,“电子东西多了,就怕哪年传感器罢工”。这话虽吓人,可也是现实风险之一啊。
辅助驾驶硬件堆满:Thor芯片700TOPS算力+激光雷达+29颗各类传感器,高速巡航跟随平顺,加减速不像早期车型那么猛一下子。在城市走走停停,它能识别行人并自动刹停,我亲眼见一次,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突然窜出来,它稳稳刹住没惊扰乘客情绪。不过自动变道执行稍保守,需要确认足够安全才动作,对于急性子司机可能觉得慢半拍。另外哨兵模式监控周围环境,对陌生地方停车心里踏实些,只不过录像文件占存储,要定期清理,否则系统自己删旧视频,你以为保存好了其实没留住证据呢……这是隔壁老李吃亏后的教训。
不同配置主要差在续航、电池容量和一些外观内饰细节,比如120 Ultra版18.4kWh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包,对应245/50 R19轮胎;而240 Ultra及运动版则38.2kWh衢州极电影池包,用255/40 R21的大脚更显肌肉味儿,也牺牲了一点舒适性。我个人觉得,如果不是追求造型冲击力,那19寸已经够用了,而且耐磨便宜易找货源。
临走的时候,那台试装的鎏光金正好被拖去洗,因为下午有人预约长途试驾。据说店里的技师准备趁机再检查一下快充口密封圈,说最近雨水多,他们怕新批次胶条又偷工减料……这些琐碎事听起来不起眼,其实都是决定你以后用起来舒心与否的小关键。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