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车上八个几乎用不到的功能,哪怕开了两三年也没用过

【引言】

问界M7车上八个几乎用不到的功能,哪怕开了两三年也没用过-有驾

你知道吗?在全球科技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汽车行业正迎来一场悄无声息又轰轰烈烈的大革新。智能电动汽车的出现,让驾驶变得“酷炫”,让功能变得“遥不可及”。但是,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真的实用吗?花了大价钱买这些配置,我们究竟是捡了宝还是踩了坑?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问界M7智能电车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功能,到底是实用神器还是徒有虚名的噱头。

【第一高潮】

问界M7车上八个几乎用不到的功能,哪怕开了两三年也没用过-有驾

问界M7作为一款智能电动汽车,从面世起就赚足了眼球。它的销售广告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什么“科技感爆棚”“极致舒适”“强大性能”,光听这些词儿,就让人不得不掏钱包。然而,当一些车主开始深入体验这些功能时,却发现实际上它们的“实际表现”可能与你的预期大相径庭。比如说陡坡缓降,有人说它是下坡路的保护神,但也有人嘀咕,这功能根本就是多余。毕竟,电车本身就有强力动能回收功能,完全压制得住下坡的速度,还能把动能反供电池。费钱打造这个功能,是不是在“画蛇添足”?还有那座椅按摩、车载空气净化器等功能,看起来高端,但你真的会天天用吗?

【发展过程】

问界M7车上八个几乎用不到的功能,哪怕开了两三年也没用过-有驾

让我们一个个拆解这些功能,看看它们的实际表现。

用户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可变悬挂功能。这听起来像是电影里那些酷炫的跑车才有的配置——你可以调整悬挂的软硬,让驾驶体验更舒适。然而,问题来了:大部分问界M7的车主都是在城市里开车,平坦的路面根本不需要调整悬挂的软硬。要是你专门开去跑越野或爬山,这功能可能会派上用场,但现实是,大多数人既不太可能冒泥路,也不敢拿高价买来的“智能宝贝”去冒险。所以,这功能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更像是摆设。

问界M7车上八个几乎用不到的功能,哪怕开了两三年也没用过-有驾

还有车内氛围灯,让灯光跟着音乐变换、营造浪漫温馨的情境。从表面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很“懂生活”的设计。可车主纷纷吐槽,说这灯光除了在展示给朋友时能炫一炫,几乎完全没有别的用处。部分人甚至发现这些花俏的灯很容易使人分心,尤其是在夜晚开车的时候,会影响驾驶专注度,反而带来潜在的行车风险。

而自动大灯更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奇葩功能。理论上讲,它可以根据车外光线自动调节打开灯或关闭灯。但车主遇到的实际情况是,这个灯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在明亮环境中闪开,又在急需照明的时候关掉。结果,车主还是不得不手动调节光源,与其自动化,不如留给人来断定。

问界M7车上八个几乎用不到的功能,哪怕开了两三年也没用过-有驾

【第一低潮】

随着对这些功能的实验和体验,消费者逐渐发现所谓的“黑科技”并没有带来太多实质上的改变。比如说车载空气净化器,宣传得好像是车内环境的“空气救星”,但其实只需简单粗暴地开窗透气,就足够把车内的浑浊空气彻底换掉。车窗开一下还是免费的,而净化器长期使用却需要定期更换滤芯、甚至可能出现损坏,维修费用也不低。对比之下,净化器显然成了可有可无的功能。

问界M7车上八个几乎用不到的功能,哪怕开了两三年也没用过-有驾

还有K歌功能,本身充满了娱乐和趣味性,但它的问题是很明显:有几个车主会在自己开车时高歌?大多数人买回来话筒,最多用两次,就扔储物柜里吃灰了。而且就算是路上不唱歌,这个功能还得处理一堆设置问题,花时间又麻烦,逐渐变成了一件“耗能不讨好的玩意儿”。

至于座椅按摩,则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设想一下,你正在开车,突然座椅开始给你来一场按摩,能放松身心的同时却干扰了驾驶专注度。几次体验之后,车主干脆调到了“关闭状态”,这个功能便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装饰。

问界M7车上八个几乎用不到的功能,哪怕开了两三年也没用过-有驾

【第二高潮】

然而,就在车主们觉得这些功能是摆设、价格虚高的时候,问题产生了一个惊天反转——这些花哨功能的核心目的究竟是什么?其实,这些配置并不是为了让你每天用,而是为了刺激消费者心理。各大汽车厂商都知道,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单靠价格已经是“不够看”的策略,他们需要通过技术形象塑造品牌差异化。

问界M7车上八个几乎用不到的功能,哪怕开了两三年也没用过-有驾

换句话说,这些功能本质上是“概念营销”,它们瞄准的并不是你的实际需求,而是让你产生一种“人无我有”的荣耀感。即便你从没用过座椅按摩,“我的车能有这个功能”依然会让你面子挂得满满。至于这种策略是否合理,那就因人而异了。

从汽车行业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成功塑造了科技感,拉高了品牌溢价。即便这些功能在实际使用中作用不大,消费者还是会愿意为它们买单。毕竟,人们买的不只是功能,还有那种“广告塑造的独特性”。

【第二低潮】

但是,这种营销策略真的能长远解决消费者需求吗?答案不一定乐观。随着越来越多车主意识到“智商税”的存在,他们逐渐对这种状态产生不满。一些车主表示,虽然愿意为智能功能买单,但它必须是有价值的,不能只是一个“炫耀工具箱”。比如,车内氛围灯确实有潜在舒适感,却危险驾驶;净化器确实能增强车内空气循环,但价格高昂不划算。

更麻烦的是,未来时间一长,某些科技配置还可能出现维护问题,例如胶条老化、硬件损坏。这时候,车主不仅要为最初的智商税埋单,还要承担额外维修成本。厂商这种过于强调营销而忽视实用价值的模式,可能最终会让消费者对“智能电车”失去耐心。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问界M7的设计承载了许多前沿科技,并在车市内引起了一些轰动。然而细细拆解,其众多功能实在过于“顾表不顾里”。打造智能电动汽车当然重要,但让真正实用的功能落地,才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是那些能提升用户体验、从根本解决问题的配置,而不是一些看似酷炫但实际作用有限的噱头。

【小编想问】

你愿意为这些“不高频功能”额外付费吗?还是宁愿一辆更低调但更实用的车?究竟是科技改变生活,还是我们被科技玩弄得团团转?评论区等着你来说说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