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凤翔高架突发事故 现场紧急救援 过往车辆注意避让

最近无锡凤翔高架上发生的一件事,真是让人看了心里发紧。

大白天的,一辆车突然失控,像一头失控的公牛一样冲过中间的隔离护栏,直接撞向了对面车道正常开着的几辆车。

现场一片狼藉,好几辆车被撞得稀巴烂,有人受伤,好端端的一条路,瞬间变成了事故现场。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这司机怎么开的车?

无锡凤翔高架突发事故 现场紧急救援 过往车辆注意避让-有驾

是酒驾还是毒驾?

可调查结果出来,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原因简单得可怕,也普遍得可怕——司机开车的时候,睡着了。

这事儿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仔细想想,谁开车的时候没打过哈欠、没觉得眼皮沉过呢?

尤其是在夏天,中午吃完饭,外面太阳晒着,车里空调吹着,那种昏昏欲睡的感觉,简直是每个司机的“标配”。

我们总觉得,困了就掐自己一下,或者开窗吹吹风,实在不行喝口浓茶、听点劲爆的音乐,总能扛过去。

但无锡这起事故,就是用最惨烈的方式告诉我们,所有这些“硬撑”的办法,在真正的生理疲劳面前,可能根本不堪一击。

我们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理一理。

肇事司机姓朱,据他自己说,事发前一天晚上就没怎么睡好,精神状态本来就不好。

事发当天,无锡又是高温橙色预警,天气热得人发慌。

到了下午,他开着车行驶在高架上,车里开着空调,凉快是凉快,但那种舒适的环境,加上他本身的疲劳,就成了一个完美的“催眠”组合。

无锡凤翔高架突发事故 现场紧急救援 过往车辆注意避让-有驾

监控录像把最惊险的那几秒钟记录得清清楚楚:朱某的双手慢慢从方向盘上滑落,头一歪,眼睛就闭上了。

整个过程可能也就两三秒,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就是这短短的“断片儿”时间,他的车已经完全失控,酿成了大祸。

这起事故,给我们所有开车的人都敲响了警钟。

它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科学道理。

为什么夏天中午开车特别容易犯困?

这可不是简单的“春困秋乏夏打盹”。

首先,我们人体有一个生物钟,下午一点到三点这个时间段,是人体机能的一个低谷期,体温会稍微下降,大脑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都会自然而然地变差。

这就像手机用到下午电量不足,系统会自动进入省电模式一样,是生理规律,靠意志力很难对抗。

研究数据都表明,这个时间段的交通事故发生率,要比平时高出百分之三十以上,是个名副其实的“魔鬼时段”。

光是生理低谷就够危险了,高温天气更是火上浇油。

夏天天气热,我们身体为了散热,会让皮肤的血管扩张,这样一来,流向皮肤的血液就多了,相应地,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少了。

无锡凤翔高架突发事故 现场紧急救援 过往车辆注意避让-有驾

大脑缺血缺氧,人自然就容易感到头昏脑涨、提不起精神。

这时候,很多人会说,我车里有空调啊,凉快得很。

但这恰恰是另一个陷阱。

车里凉快,车外酷热,这种巨大的温差会让身体感到不适。

而且,车厢是一个密闭空间,长时间开着内循环,车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升高,这也会加重大脑的缺氧状况,让人更容易犯困。

那种空调吹出来的单调的风声,听久了也跟催眠曲差不多。

所以,睡眠不足、午后低谷、高温环境、空调催眠,这几个因素凑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套“夺命连环计”。

我们再来看一些更具体的数据,你就能明白这种危险有多实在了。

有科学实验证明,当驾驶室的温度从比较舒适的23摄氏度,上升到26摄氏度时,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平均会慢上0.3秒。

你可能觉得0.3秒能干啥?

无锡凤翔高架突发事故 现场紧急救援 过往车辆注意避让-有驾

眼睛一眨都不止这点时间。

但是,你得算一笔账,如果你的车速是每小时100公里,这0.3秒,你的车子已经在路上“盲开”了将近8.3米。

这8.3米,足够你的车偏离正常车道,足够撞上旁边的护栏,也足够追尾前方的车辆。

朱某闭眼的那几秒钟,他的车冲出去了多远,后果又是什么,我们都看到了。

除了让人犯困,高温天气还给行车安全埋下了很多其他的“地雷”。

比如,高温会让刹车系统的性能下降。

刹车片和刹车盘在高温下更容易产生热衰减,说白了就是刹车会变“软”,刹车距离会比平时长。

有数据显示,夏天高温下的刹车距离,甚至可能比平时延长百分之二十。

这多出来的距离,在紧急情况下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还有轮胎,热胀冷缩的道理大家都懂,夏天路面温度高,轮胎里的气压会显著升高,如果轮胎本身有点老化或者伤痕,就特别容易在高速行驶中发生爆胎,那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去年夏天,上海就发生过因为爆胎导致的严重事故。

无锡凤翔高架突发事故 现场紧急救援 过往车辆注意避让-有驾

另外,晒得滚烫的柏油路面会变软,轮胎的抓地力也会跟着下降。

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危险,但它们确确实实存在,并且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

面对这些危险,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提神妙招”真的管用吗?

困了就掐大腿、开窗吹风、喝咖啡?

这些方法顶多是让你暂时清醒一下,但它解决不了身体根本性的疲劳。

你的身体已经发出了需要休息的信号,你却用这些外部刺激强行让它继续工作,这就像是给一个即将烧坏的发动机泼冷水,也许能暂时降温,但最终只会让它损坏得更彻底。

等到这些刺激的作用过去,更深的疲劳感会立刻袭来,那时候你可能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了。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非常简单,简单到很多人都觉得不值一提,但它却最有效。

那就是,困了就停下来休息。

我们国家的交通法规写得很明白,连续开车4个小时,必须停车休息至少20分钟。

无锡凤翔高架突发事故 现场紧急救援 过往车辆注意避让-有驾

这条规定不是为了罚款,也不是为了耽误你赶路,它是用无数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安全底线。

这20分钟,就是你的“保命时间”。

当你感到眼皮打架、哈欠连天的时候,不要再有“再开一小段就到了”的侥幸心理,请立刻、马上,在最近的服务区或者其他安全的地方把车停下来。

哪怕只是靠在椅子上,设个闹钟,睡上15到20分钟,效果也完全不一样。

这种短暂的“能量盹”,可以让你的大脑得到有效的休息和恢复。

去年就有一位司机分享过他的经历,他在高速上困得实在受不了,就果断从最近的出口下去,在安全的地方睡了20分钟,醒来之后感觉整个人都清醒了,再上路时状态完全不同。

他说,幸亏那20分钟,不然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用短短的20分钟,换来一路的平安和一家人的放心,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现在很多新车也配备了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它会通过摄像头监测你的面部状态,一旦发现你频繁眨眼或者打哈欠,就会发出警报提醒你。

这种技术虽然有时候有点烦人,但关键时刻,它发出的警报声,总比事故发生时的撞击声要好听得多。

说到底,方向盘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生命安全的主动权也在我们自己手里。

每一次开车,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要对车上的乘客、对路上所有其他人的生命负责。

为了抢那半个小时的时间而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去冒险,这种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想一想家里还有人在等你平安回去,想一想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给几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或许我们就能在感到疲劳的时候,更坚决地选择踩下刹车,而不是继续踩着油门硬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