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你最近刷过点跟车有关的内容,八成会觉得自己活在一个精神分裂的世界里。
一边,是国内车圈的血肉磨坊。
价格战打穿地心。
配置表长过裹脚布。
发布会开得比便利店还勤。
车主群里,前脚刚提车的兄弟,后脚就发现自己成了“老款韭菜”,被新出的型号背刺得鲜血淋漓。
各大品牌的粉丝们在网上互相问候家人,激烈程度堪比宗教战争,仿佛开的不是车,是移动的信仰图腾。
另一边,画风突变,和谐得像在放新闻联播。
什么问界M9在BBA的老家德国,被黄牛炒到翻倍。
什么巴西总统亲自给比亚迪当销售。
什么慕尼黑和巴黎车展,中国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老外排队俩小时就为进去感受一下“遥遥领先”的后排彩电。
英国的投资专家、美国的汽车网红,异口同声地吹起了彩虹屁,说中国车“不可思议”,特斯拉在中国都显得“太普通”,美国汽车“大事不妙”。
这就很魔幻。
一边是自己人往死里卷,恨不得把对手的底裤都扒下来当刹车皮;一边是外人惊为天人,捧上了天。
这中间的认知撕裂感,比最烂的恐怖片还刺激。
为啥会这样?
难道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别闹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童话,只有逻辑和利益。
说白了,国内新能源车企出海,根本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衣锦还乡,更像是一场“卷王”的胜利大逃亡。
或者说,是为了找一个更宽敞点的ICU病房。
国内市场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血海。
不是红海,是血海。
每年几十上百款新车下饺子一样往里砸,每家都说自己技术颠覆,体验无敌。
结果呢?
卷死了自己,便宜了用户,饿死了同行。
你今天降两万,我明天就敢送全套家电。
你搞个800V高压快充,我就直接塞个冰箱彩电大沙发。
这种“快种快收”的模式,逼得所有玩家都必须进行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利润比刀片还薄。
在这种环境下活下来的企业,就像一个在亚洲顶级MMA联赛里杀出来的卷王,浑身是血地站上欧洲小镇的拳台,发现对手还在练广播体操。
你看,文章里提到的那些“不可思议”的现象,拆开看就非常合理了。
问界M9在德国炒到120万?
这事儿你得这么看。
首先,这大概率是极少数通过特殊渠道进去的“展品”或“样品”,属于灰色市场行为。
这更像是一种“稀缺性”和“新物种”带来的市场溢价,类似限量款球鞋,你不能拿炒鞋的价去定义所有鞋。
但它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在那个市场上,BBA们提供的同类产品,在智能化和配置上,出现了巨大的代差。
一个习惯了用诺基亚打电话发短信的人,突然看到了iPhone 4,他觉得那玩意儿值一万块,奇怪吗?
一点也不奇怪。
比亚迪在海外攻城略地,预计年出口百万辆?
这背后是人家用十几年的“瞎积薄发”,把电池、电机、电控这一整套三电系统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当欧洲车企还在为电池供应发愁,为软件外包扯皮的时候,比亚迪能像个开超市的一样,直接把“整车”这个最终产品铺满货架。
它在海外卖的很多车型,价格比国内还贵,但即便如此,对比当地的同行,性价比依然高得像个bug。
这就是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降维打击。
至于老外排队体验、车评人惊呼“神奇”,这事儿就更好理解了。
欧洲老牌车企的智能化进程,那财报就像一份体检报告,猛一看各项指标都还行,仔细一瞅,“三高”和“脂肪肝”一样不少,反应迟钝,转身缓慢。
他们的车机系统,很多还停留在“能导航就不错了”的上古时代。
而中国消费者早就被各种“喂到嘴里”的智能体验惯坏了,语音控制要能识别方言,屏幕要能刷剧打游戏,辅助驾驶恨不得能帮你下楼买菜。
当一个开惯了“功能机”的欧洲大叔,坐进一台能K歌、能按摩、屏幕比他家电视还大的中国电车里,他能不懵圈吗?
他那句“不可思议”,翻译过来其实是:“我靠,原来车还能造成这样?我们这帮厂商天天在干嘛?”
所以你看,哪有什么不可思议。
这不过是中国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蛊盆,经过十几年的残酷厮杀,炼出来的几个蛊王,带着一身的“内卷”技能,跑去新手村大杀四方了而已。
但是,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是爽文结局了吗?太天真了。
商业世界,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拳击比赛。
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现在,那些被“不可思议”了的海外巨头们,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反应过来了。
他们是什么反应?
是“哇,好棒棒,我们来学习”吗?
别傻了,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抄起电话打给议员和行业协会。
于是我们看到了什么?
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
美国酝酿着更高的关税壁垒。
各种“数据安全”、“国家安全”的帽子准备往你头上扣。
他们怕什么?
怕产业链的迁移。
怕定价权的丢失。
怕品牌神话的破灭。
这才是最真实的商业逻辑。
你以为是技术交流,人家已经在研究怎么修改规则,给你来一记掏心窝子的重拳了。
他们喊着“市场公平”的样子,像极了一边摆手说不要一边身体很诚实地开始砌墙。
所以,国内遭到疯狂攻击的新能源车,能在全世界受到热捧,这事儿一点也不“不可思议”。
它恰恰是商业规律最极致、最残酷的体现:当一个封闭的竞技场里内卷到极致,活下来的胜利者必然会溢出到更广阔的天地,并对原有秩序造成毁灭性冲击。
而那些海外的赞美和惊叹,只是这场冲击波的第一圈涟漪。涟漪过后,是海啸。
这根本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童话,这是一个关于“卷王”出埃及的硬核现实故事。
故事的上半场,是关于“它不这么做会死吗?”的生存之战。
故事的下半场,将是关于“它这么做了别人会不会让它死?”的全球博弈。
别光看着贼吃肉,更要看着贼什么时候挨打。
好戏,才刚刚开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