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比亚迪海豹在新加坡街头缓缓驶过,车标旁贴着“20%市占率,全岛第一”的广告。同一时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财报显示:其对比亚迪的投资价值归零。全球新能源销冠与投资教父的背影,在这一刻悄然错位。
17年前,巴菲特以2.3亿美元买入比亚迪,成为其海外最大股东。如今,这笔创下38倍回报的传奇投资彻底落幕。清仓不是突然离场,而是长达近三年的有序退出。从2022年8月首次减持,到2024年持股跌破5%不再披露,再到2025年一季度账面清零,伯克希尔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告别。
这不仅是资本的撤退,更是一个信号:全球资本对中国电动车红利的定价逻辑正在重置。市场一度将巴菲特的持股视为比亚迪的“信用背书”,而今靠山已去,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但现实比情绪更复杂。比亚迪并未因清仓而动摇根基。2025年第一季度,它卖出100.3万辆新能源车,是特斯拉的三倍;国内市占率达38.7%,首次全面碾压传统燃油车总和;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11%,在泰国、巴西、新加坡等地跻身头部品牌。它的增长,早已不靠外资站台。
行业的底层逻辑变了。2024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5.8%,2025年初单月过半,政策驱动退场,市场淘汰赛开启。哪吒汽车零售暴跌97%,威马重组未果,超70个品牌卷入价格战。活下来的,不是概念讲得好,而是成本控得住、技术拿得出手。
比亚迪的护城河正在加宽。刀片电池让自燃率仅为行业均值的十分之一,CTB技术将车身刚度提升至40000N·m/°以上;第五代DM混动热效率达46.06%,兆瓦闪充实现“5分钟400公里”;智驾系统BOM成本压到3000元内,7万元车型也能用上高阶NOA。这些不是PPT参数,而是真金白银砸出的壁垒。
更关键的是垂直整合能力。电池、电机、电控、IGBT芯片自产率超70%,单车成本比对手低15%,汽车毛利率仍稳在21%以上,高于特斯拉。它不像新势力那样依赖融资续命,2024年研发投入541亿元,专利超4.8万项,钱花得踏实。
巴菲特的离开,或许正因他看清了这一点:比亚迪已不再需要“被投资”,而是进入“自我强化”周期。他当年投的是“潜力股”,现在退出的是“现金牛”。他的接任者更倾向美股核心资产,而非跨境长期持有。这不是对比亚迪的否定,而是投资周期的自然终结。
真正的风险不在资本撤离,而在行业自身。产能过剩、价格战、海外关税壁垒接踵而至。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28%反补贴税,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建设受阻;国内库存高企,应收账款占净利比例超150%,盈利质量承压。红利退潮后,裸泳者将现,但比亚迪显然不是其中之一。
当一个产业从“讲故事”转向“拼实力”,神话就该让位于现实。巴菲特的背影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投资都有终点,但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在资本离开后依然前行。
比亚迪的挑战才刚开始,但它已经证明,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干,唯有技术与成本构筑的护城河,才是穿越周期的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