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直播解读长城Hi4技术,致敬都江堰治水智慧,揭秘千年科技

最近有件挺有意思的事,说的是一家咱们国内挺有名的汽车公司——长城汽车,他们的董事长魏建军,跑到四川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央视一块儿搞了一场直播。

这事儿乍一听,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个造汽车的,还是研究新能源混动技术的,怎么就跟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水利工程扯上关系了呢?

这俩东西,一个在地上跑,浑身是电路和代码;一个在江里躺着,全是石头和泥沙,八竿子打不着啊。

魏建军直播解读长城Hi4技术,致敬都江堰治水智慧,揭秘千年科技-有驾

但你别说,等听完了魏建军的解读,再仔细琢磨一下,还真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一套相通的、咱们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大智慧。

咱们先说说都江堰。

很多人都去那儿旅游过,站在江边,看着奔腾的江水被一道道堤坝驯服,觉得挺壮观。

但都江堰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雄伟,而在于它有多“聪明”。

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两千三百多年前,那时候没有钢筋水泥,没有计算机模拟,李冰父子面对的是一条脾气暴躁的岷江。

这条江,水大的时候泛滥成灾,把成都平原变成一片汪洋;水小的时候又闹干旱,田里颗粒无收。

换作一般人,或者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主流想法,可能就是硬碰硬,修个高高的大坝把水死死堵住。

可李冰没这么干,他想的是,我干嘛非要跟这条“龙”对着干呢?

我能不能顺着它的性子,摸清它的规律,然后轻轻推它一把,让它从一个麻烦制造者,变成一个服务于民的好帮手?

抱着这个想法,他设计出了一套堪称神奇的系统。

首先,他在江中心修了一个叫“鱼嘴”的分水堤,这就好比在马路中间设了一个智能分流岛。

岷江水奔涌而来,到了鱼嘴这儿,就被一分为二。

根据水势大小,自动调节内外江的进水量,旱季时保证灌溉用水,洪水期则把大部分水排到外江去,避免了水淹成都。

这就是最朴素也最高明的“分流”思想。

魏建军直播解读长城Hi4技术,致敬都江堰治水智慧,揭秘千年科技-有驾

接着,他又在内江的入口处,开凿了一个叫“宝瓶口”的狭窄通道。

这个口子就像一个水龙头,不管上游来水多猛,到了这里都得减速慢行,从而精准控制进入灌溉渠网的水量,保证不多也不少。

最后,还有个叫“飞沙堰”的设计,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它是一个比河床高一些的侧向溢洪道。

平时水流平稳,它就静静地待在那儿。

可一旦洪水来了,水位一涨高,多余的洪水就会带着泥沙,自动从这个“安全出口”翻过去,排到外江里。

这样一来,既排解了洪水,又顺便把河道里的泥沙给清了出去,防止了河床淤积抬高。

你看,整个都江堰工程,没有一滴水是被强行堵住的,全都是顺着水的性子,通过巧妙的设计进行疏导、分配和利用。

它的核心哲学就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它不追求一时的痛快,而是建立一个能长久运行、自我调节的健康体系。

这套体系,让成都平原从此旱涝保收,成了“天府之国”,而且这个福利一吃就是两千多年,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它的恩泽。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长期主义”价值观。

好了,咱们再把视线拉回到现代。

长城汽车的魏建军,这位在行业里出了名的“技术派”,他看到的,正是都江堰这套系统思维的现代价值。

魏建军直播解读长城Hi4技术,致敬都江堰治水智慧,揭秘千年科技-有驾

他觉得,造一辆好的混动汽车,其实和李冰治水,面对的难题是相通的。

混动车要“治”的“水”,就是车里的“能量流”。

一辆混动车,它有两个动力来源:一个是烧油的发动机,一个是充电的电动机。

在咱们日常开车时,路况千变万化。

有时候在市区里走走停停,需要的是安静、省油;有时候在高速上巡航,需要的是平稳、高效;有时候又要爬个大坡、超个车,需要的是瞬间爆发的强劲动力。

怎么把发动机和电动机这两股力量,在各种情况下都调配得恰到好处,让它们既不打架,也不浪费,还能让司机开着感觉舒服,这就是所有混动技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长城汽车的Hi4技术,按照魏建中在直播里的说法,就是从都江堰的智慧里汲取了灵感。

咱们可以把它拆开来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治水”的。

首先,Hi4技术的核心架构里,有一个叫“功率分流”的东西,这就像是都江堰的“鱼嘴”。

发动机一工作,产生的动力就被一个精密的装置一分为二,一部分直接驱动车轮,保证动力来得快;另一部分则去带动发电机发电,把多余的能量变成电能储存到电池里。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发动机尽可能地保持在它最舒服、最省油的工作状态下运转,避免了走走停停时的低效率。

这不就是现代版的“能量分流”吗?

其次,Hi4系统有一套非常聪明的大脑,也就是它的智能控制系统,再配上一个有三个挡位的混动专用变速箱。

这套组合,就扮演了“宝瓶口”的角色,负责精准地控制能量输出。

魏建军直播解读长城Hi4技术,致敬都江堰治水智慧,揭秘千年科技-有驾

你开车的时候,脚踩油门的深浅、车速快慢、路面坡度等等信息,都会被系统捕捉到。

它会瞬间判断出你当下的需求,然后决定是只用电,还是只用油,或者是油和电一起上。

比如你在市区里慢慢开,它就可能切换到纯电模式,跟开电车一样安静;当你要急加速时,它会立刻让发动机和前后两个电机同时发力,变成一个性能强悍的四驱车,给你十足的信心。

这种对能量的精细化管理和按需分配,和宝瓶口控制水量的理念如出一辙。

再说到能量回收,这就更像“飞沙堰”了。

我们开燃油车,一脚刹车踩下去,车辆的动能就变成了刹车片的热量,白白浪费掉了。

而Hi4系统在刹车或者下坡的时候,会把这部分本该浪费的能量,通过电机反向发电,再充回到电池里。

这个过程,就好像飞沙堰把多余的洪水连带泥沙一起排出去,既保证了安全,又顺便维护了河道。

Hi4也是一样,把“废能”变成了“电能”,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这么一对比,我们就能明白,长城Hi4技术和都江堰的智慧,确实在底层逻辑上是相通的。

它们都不是用蛮力去解决问题,而是建立一个能够智能、高效、协调运转的系统。

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一种全场景下的平衡。

根据公布的数据,搭载这套技术的车型,在拥有媲美甚至超越很多燃油四驱车的强劲性能的同时,油耗却能控制在和普通两驱家用车差不多的水平。

这就是通过系统性的智慧,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让普通消费者能用更低的成本,享受到过去更高级别车型才有的安全和性能体验。

所以,当魏建军站在都江堰前,谈论他的技术理念时,他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不仅仅是一次产品技术的宣传,更是一次中国现代工业对我们自己传统文化智慧的致敬和传承。

它告诉我们,那些流传千年的哲学思想,比如“因势利导”的系统思维和“着眼长远”的长期主义,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地应用到我们今天的科技创新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

这种从自身文化中寻找创新力量的自信,或许比技术本身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