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狂欢背后 订单泡沫几许 车企营销迷思何解
5分钟破万。24小时突破5万。这些数字你熟悉吗?仿佛每一款新车都是爆款。但真相往往藏在华丽表象之下。
蔚来李斌曾直言不讳。他说如果按各家公布的订单数加起来,都有1亿了。我们没有参与这种“数字通货膨胀”。一语道破天机。
订单数字通货膨胀。这个新词精准描绘了当前乱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5年1-9月,我国乘用车产销完成2124.1万辆。仅此而已。更触目惊心的是,某品牌车企9月实际交付量仅为初期“大定”数据的7.7%。
差距为何如此巨大?
“小订”与“大定”本应是购车流程的严肃换届。如今却沦为营销工具。99元下订。千元大定。三天犹豫期。规则越来越宽松。数据注水越来越猖獗。
消费者像抢购白菜般下单。车企用分钟级破万的捷报制造焦虑。这场数字游戏。本质上是一场共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乱象?
根源在于行业内卷带来的营销焦虑。当技术竞争难分高下时,品牌转而用数据声势抢占用户心智。
更值得警惕的是。订单注水已形成完整利益链。广告公司策划剧本。经销商囤积订单。主机厂与销售体系合谋共赢。
魏建军曝光的“零公里二手车”更是将刷单推向极致。新车秒变二手车。以价换量扰乱市场。寅吃卯粮的套路。终将反噬行业健康。
危害已经显现。
消费者权益首当其冲。从众心理被利用。购车决策受干扰。退订困难、交付延迟等问题频发。有的车企甚至遭遇集体退订潮。
虚假订单还扭曲产销匹配。导致车企盲目排产、库存高企。2025年9月全国汽车库存达304万辆。半数经销商面临滞销压力。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侵蚀产业生态。当“注水”成为潜规则,踏实做研发的企业反而面临劣币驱逐良米的困境。
怎么办?
监管已经出手。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启动专项整治。剑指夸大宣传、数据造假。呼吁建立订单与上险量、完税数据的比对机制。
与此同时,长城、奇瑞等企业正以技术自强破局。五年投入近500亿研发。用专利授权证明实干兴邦的力量。
魏建军说得好:技术才是品牌最硬的底气。尹同跃强调:把功夫放在看不到的地方。这些声音在浮躁的营销战中显得尤为珍贵。
破局需要多方合力:
强制数据透明化。公布锁单率、退订率、交付周期。引入第三方审计。
完善法律惩戒。对虚假宣传企业处以重罚。建立黑名单制度。
重塑行业价值观。从营销内卷回归技术竞赛。用产品力赢得市场。
泡沫终将破裂。唯实干能致远方。
当潮水退去,谁能笑到最后?是那些死磕技术、深耕质量的企业。数据泡沫制造的幻象会破灭。用户信任与产业健康。容不得半分虚假。
亲爱的读者,你怎么看这场数字游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