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怎么着,我前阵儿刚给我一哥们儿看车,他那车,跑了不到两万公里,油耗蹭蹭往上涨,开着跟拖着一头牛似的。
我说瞅瞅空气滤芯吧,他一脸不信邪,觉得那玩意儿能有多大事儿。
结果一拆,好家伙,那滤芯黑得跟刚从焦化炉里捞出来似的,上面粘的柳絮、尘土,比我这屋子一年积的灰都厚。
说实话,这事儿我干了快十年科技口子,写新闻这行,就得学着像王朔笔下那些老炮儿一样,得有股子“不靠谱”的劲儿。
咱们写东西,不能老是端着,得接地气。
就拿这汽车保养来说,机滤、油滤,大家认这个账。
可这空气滤芯呢?
很多人就犯迷糊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非得较这个劲。
那会儿我刚入行不久,写个关于航空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稿子,写得那叫一个“学术”,引经据典,巴拉巴拉一大堆。
结果编辑给我打回来,说:“你小子是写给谁看的?
给老教授看呢?
给我换成大白话!”
我当时特憋屈,觉得这不专业。
后来我琢磨明白了,专业不等于听不懂。
就像我那哥们儿,你说他不懂技术参数,但他一摸到那黑乎乎的滤芯,心里头立马就有数了。
这玩意儿,就是发动机的“肺”。
你呼吸顺畅,人才有精神。
肺堵了,人就蔫儿了。
发动机也一样。
厂家规定的周期,那是给大多数人定的“平均数”。
就好比说,这北京城里,春天刮一阵风,那柳絮跟下雪似的,你非得等到一万五再换?
纯属找别扭。
我跟你说个我早年跑工地采访的事儿。
那时候我真愣头青,跑去一个搅拌站拍片子。
那地方,空气里头全是细沙子,呛得人直咳嗽。
我当时还觉得,哎,这环境够恶劣了,但也得按厂家的两万公里来吧?
结果拍完回来,我自己的车也顺路去保养,师傅把我的空滤一抽,我都懵了。
那滤芯边缘都快被沙子磨破了,灰尘都透过去了!
我当时真想抽自己两嘴巴,这不拿自己的车开玩笑吗?
所以说,这事儿得看路。
你天天在三环里头溜达,车子跟在温室里长大似的,可能两万公里都还能撑撑,拿出来拍拍灰,还能再用一阵子。
可你要是天天跑那些没铺路的地方,或者赶上雾霾天儿,那滤芯黑得快,堵得死。
它堵住了,发动机就得费劲吸气。
你踩油门,感觉车子不爱动了,有点“肉”。
油门踩下去,跟踩在棉花上似的,过一会儿动力才慢悠悠跟上来。
这感觉,多别扭。
对了,油耗也跟着蹿。
本来七个油跑的,突然间就奔着八个去了。
很多人遇到这情况,立马就琢磨是不是油路出问题了,赶紧去洗节气门,折腾一圈,花钱不说,可能毛病就出在这张“口罩”上。
这就像咱老北京人吃面,你得先尝汤底够不够味儿,面条合不合适。
空气滤芯就是那个汤底。
它要是不行,你面条做得再好,那碗面也就那样了。
我跟哥们儿说,你别信那些死板的数字。
你得自己动手,像研究案子一样,把这玩意儿抠出来,瞧瞧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要是上面灰扑扑的,抖抖能干净,那就再等等。
要是已经黑得像块炭,或者上面粘着各种“不明物体”,那就赶紧换。
别心疼那点钱,这叫“防患于未然”。
我跟你说,这事儿,比你想象的要急。
这玩意儿堵死了,发动机就跟憋气一样。
你不能总等着出事儿了才去补救,那不叫会过日子,那叫“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这道理,在新闻里头适用,在修车上也一样适用。
咱们开车的,就得有这份细心劲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