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有个怪现象:赚得越多,欠得越狠。
比如吉利2024年净利润166亿,总负债却高达5047亿。乍一听像“暴雷前兆”,但翻开全球车企的账本,你会发现这竟是行业“生存法则”——用别人的钱,干自己的大事。
而且大家都知道,造车是个“烧钱”的活。建工厂、搞研发、铺渠道,动辄百亿起步。
比如比亚迪一年研发砸333亿,特斯拉也烧了329亿。钱从哪来?要么自己赚,要么找人借。
车企选择两手抓:一边用利润搞技术,一边用负债扩规模。吉利负债中,85%是“无息负债”——比如供应商的货款、用户的预付款,相当于“免息贷款”。这种操作,比问银行借钱划算多了!
在车企负债里,最怕的是“有息负债”(要付利息的债)。国际巨头如丰田、福特,有息负债占比超60%,每年光利息就能压垮一家小公司。
反观中国车企,吉利有息负债只占17%,比亚迪更是低到5%。说白了,中国车企的“欠钱”更像“赊账买菜”——东西先用着,钱慢慢付。
比如比亚迪给供应商结账平均127天,比同行快一个月,既保现金流,又攒口碑。
大家要明白负债高≠要破产。关键看钱花得值不值。吉利拿钱猛攻新能源,2024年销量暴涨92%,海外市场增长57%;比亚迪用技术换市场,净利润402亿,毛利率超20%。反观某些国外车企,钱砸向股东分红和金融操作,技术却没跟上,最终被债务拖垮。
中国车企的“负债密码”,本质是用短期杠杆撬动长期技术壁垒,赌的是未来,赢的是现在。
车企的“欠钱”游戏,拼的不是胆量,而是算力。中国玩家用低息负债换技术、抢市场,用高利润填平债务坑。下次看到车企“负债千亿”,先别慌——说不定人家正用你的定金,造你下一辆“梦中情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