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认为理想汽车i6车型是其纯电战略的关键战役,建议通过激进定价(下探20-25万元区间)换取销量,以应对竞争压力并平衡毛利率与销量目标。
i6的战略意义
i6是理想纯电车型(i6/i8/Mega)的核心产品,9月下旬推出;其销量表现直接影响市场对理想纯电转型的信心,若月销未达1万辆或纯电车型合计未达2万辆,可能加剧投资者对理想战略执行力的质疑。
大摩的定价逻辑
竞品挤压:问界M7(28.8-34.8万)、小米YU7(25.4-33.0万)、特斯拉Model Y(26.4-31.4万)等同价位车型预订量高,理想需通过低价抢占市场;2. 利润与销量权衡:牺牲部分20%毛利率(高配即时交付),换取月销目标达成,被视作“两害相权取其轻”。
i6的产品力
轴距3000mm,配备激光雷达、Thor芯片,CLTC续航660-720km;配置在同级别中具备竞争力,但需通过定价匹配市场需求。
潜在挑战
定价下探可能稀释品牌高端形象,冲击L6销量(L系列当前依赖25-30万市场);2. L系列老化问题:销量疲软,需尽快升级(建议新内外饰+800V电驱系统),否则影响长期市场份额;3. 投资者对纯电车型周期信心不足,需i6边际改善触发股价反弹。
大摩对理想的评级
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36美元;认为短期挑战可控,长期看好其在电动车转型中的竞争优势,估值吸引力随市盈率下降(2024年21.7倍→2026年12.5倍)逐步提升。
最近刷到不少理想粉丝群的截图。 有人在群里发了张模糊的路试车照片,配文“i6要来了? ”底下立刻炸出一堆回复:“终于等到纯电SUV”“希望别又定太高”“听说大摩让理想降价到20万? ”
这些讨论不是空穴来风。 9月12日,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把理想i6推上了风口浪尖。 报告里直白写着:i6是理想纯电战略的“生死战”,定价必须更激进,得从原来25-30万的区间,直接砍到20-25万。
消息一出,不少人倒吸凉气。 要知道理想过去靠增程式SUV站稳脚跟,L系列能卖爆,靠的就是“精准定价”比如L7起售价31.98万,刚好卡在家庭用户“踮踮脚能买”的心理线上。 现在突然要把纯电SUV下探到20万,用户第一反应是:理想这是要“自降身价”?
但大摩有自己的算盘。 他们盯着竞品的预订单看了很久。 问界M7之前放风预售价28.8万起,结果开放预订半小时破3万;小米YU7刚公布25.4万起售价,官网直接被挤崩;就连特斯拉Model Y这种“老选手”,最近月销还能稳定在4万+。 反观理想自己的i8,上市后订单量连预期一半都没到,投资者早就坐不住了。
“理想现在面临的情况很现实:要么咬着牙把i6定价压下去,要么看着纯电市场被别人分走。 ”一位接近大摩的分析师私下说。 他透露,研报里反复提到一个数据——理想纯电车型(i6/i8/Mega)要想活下来,月销至少得2万辆,其中i6得扛起1万辆的大旗。 “要达到这个数,光靠配置不够,价格必须够狠。 ”
配置方面,i6其实不算差。 轴距3000mm,和中大型SUV的“黄金尺寸”打平;激光雷达+Thor芯片的组合,放在2025年也算主流;CLTC续航660-720km,跑长途基本够用。 但问题就出在,这些配置放在25-30万区间里,竞争力没那么明显。
举个例子,同样30万预算,用户可以选问界M7(华为智驾系统)、小鹏G9(800V高压平台),甚至是特斯拉Model Y(品牌溢价)。 理想i6的优势只剩下“空间大”“内饰舒服”,但这些对价格敏感的用户来说,可能不如“便宜2万”有吸引力。
理想的老本行,L系列现在也不好过。 L7、L8、L9虽然还卖得动,但销量增速明显放缓。 上半年财报里,L系列的平均成交价环比下降了1.2万,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涨到了60天。 大摩在报告里急得直敲警钟:“L系列老化的问题不解决,等下半年新势力增程式新车上市,理想连最后的护城河都保不住。 ”
他们给理想支了个招:赶紧升级L系列。 新设计、新内饰、800V电驱系统,这些配置缺一不可。 “但问题是,升级哪有那么快? ”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翻出理想的生产排期表,“800V平台的研发、产线改造,至少得12个月。 今年内想看到新L系列,基本没戏。 ”
这时候再看i6的定价,就更像一场“豪赌”。 如果定价20-25万,确实能快速吸引一批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但可能冲击L6的销量(L6现在预售价25-30万);要是咬着牙坚持25万起,又可能重蹈i8的覆辙,被竞品抢走市场。
理想过去几年一直强调“高端品牌”。 创始人李想在内部信里写过:“我们要做的是‘移动的家’,不是‘廉价的交通工具’。 ”现在突然要下探到20万区间,用户难免会想:“理想是不是没钱了? ”“品牌调性还要不要了? ”
不过大摩倒挺乐观。 他们算了笔账:就算i6定价下探,毛利率可能从20%降到18%,但月销2万辆带来的规模效应,能把整体利润拉平。 “更重要的是,纯电车型需要‘走量’才能摊薄研发成本。 现在不狠,以后更难。 ”
最近理想股价的走势也很有意思。 从今年4月到现在,股价跌了30%,做空比例一度超过20%。 但大摩说,这反而是机会“只要i6发布时能给出一点‘超预期’的信号,比如订单破5万,股价反弹20%不是问题。 ”
现在最紧张的,可能是理想的定价团队。 他们既要听大摩的“激进”建议,又得平衡李想的“品牌执念”;既要盯着竞品的动态,又得考虑用户的真实需求。 9月下旬i6正式发布前,这场关于“20万还是25万”的争论,估计还会持续发酵。
有用户在论坛里留言:“我本来打算等i6,现在听说可能降到20万,反而犹豫了。 到底是现在买,还是再等等看? ”也有人反驳:“20万买中大型SUV,还要什么自行车? 理想的空间和配置,比同价位竞品强多了。 ”
这场争论的结果,可能会决定理想未来3年的命运。 毕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步慢,步步慢”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