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8订单破八万,轮毂供应危机背后的意外反转

问界M8最近算是摊上事儿了。

你说它炙手可热吧,那没的说,四天鲸吞五万订单,活脱脱的“流量密码”。

可你要说它一帆风顺吧,上周那销量数据又略显尴尬,逆水行舟,不进反退。

问界M8订单破八万,轮毂供应危机背后的意外反转-有驾

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深挖一下,这事儿的走向有点黑色幽默:轮毂供应商突然“撂挑子”了,猝不及防地给生产线来了个“急刹车”,停摆了一周有余。

搁现在,买车还得先卜一卦,看看轮毂的“库存”够不够?

再往里扒,嚯,又牵出了另一家“巨鳄”——比亚迪。

年初那会儿,比亚迪曾被爆出“压榨”供应商,要求“让利”10%,不然就“一拍两散”。

无巧不成书,这次闹断供的轮毂厂,传闻正是比亚迪的“座上宾”。

这剧情就微妙了。

比亚迪体量大,话语权自然也硬挺,供应商为了捧住这颗“摇钱树”,或许就得先紧着比亚迪的“粮仓”供货。

问界M8的轮毂,就这么“卡在喉咙里”了。

塞力斯这边,只能星夜兼程地寻找“ Plan B”,哦不,是新的供应商。

重庆两江新区官媒也冷不丁地加了把柴,提前把问界M8订单突破八万的“喜讯”给抖搂了出来。

这下可好,车企和供应商都被架在了“聚光灯”下。

原本是私下里“眉来眼去”的勾兑,现在成了举国上下“望闻问切”的大戏,供应商的压力值瞬间拉满。

问界M8订单破八万,轮毂供应危机背后的意外反转-有驾

塞力斯这边,也只能咬紧牙关,死磕产能了。

幸好,塞力斯手里还攥着一张“王炸”——重庆超级工厂。

这厂子里的焊装车间,光是“钢铁侠”(机器人)就有五百号,24小时“火力全开”。

眼下,工厂每天能“吐”出1000多台车,要是六月份火力全开,单月交付量有望冲击三万台。

三万台是个什么量级?

要知道,在40万这个价位区间,之前可没谁家能月销破三万。

这速度,估计能让一些同行“倒吸一口凉气”。

这场小风波,也暴露了车企之间“暗战”的新路径:抢夺供应链资源。

比亚迪仰仗销量优势“狮子大开口”,塞力斯则靠自家工厂“硬碰硬”。

归根结底,还是对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不过,普罗大众倒是实打实地享受到了“内卷”红利。

问界M8的“八横五纵”车身和华为智驾系统,放在过去,那可是百万级豪车的“标配”。

现在,国产车把高端配置“打骨折”了,让寻常百姓也能体验一把“陆地头等舱”的滋味。

问界M8订单破八万,轮毂供应危机背后的意外反转-有驾

当下,塞力斯正开足马力,力图“填平”产能缺口。

重庆超级工厂的工人,开启“三班倒”模式。

有车主甚至在工厂直播提车,亲眼目睹流水线上每隔半分钟就诞生一辆新车。

有网友戏谑道:“这哪是造车,分明是在印钞票啊!”

但话锋一转,这种高压力的生产模式,对工人们来说,也是一种不小的“透支”。

如何在“狂飙”产能的同时,切实保障工人的权益,这是车企亟待正视的课题。

当我们沉浸在问界M8销量“井喷”的喜悦中,惊叹国产车“弯道超车”的壮举时,也别忘了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工人们。

他们的汗水,才是中国制造真正的“压舱石”。

当然,也有人会质疑,比亚迪的降价策略,是否涉嫌“恃强凌弱”?

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长此以往,会不会反噬产品质量和服务?

这些疑问,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说一千道一万,六月份的交付数据如果真能“一飞冲天”,突破三万大关,那么中国车市势必将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只是,在聚焦数字的同时,也恳请大家能将目光投向数字背后的那些人与事。

毕竟,汽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工业产品,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而这份期盼,绝不应该建立在对某些群体利益的“榨取”之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