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国产车质量榜,讲真,有点血腥味儿。
榜单本身不重要,就是一张纸,一个排名,几个Excel格子里的爱恨情仇。重要的是,这张纸像一份判决书,直接把一些老玩家的脸按在地上摩擦,然后告诉所有人,时代变了,玩法也变了。比亚迪登顶,奇瑞吉利跟在屁股后面喝汤,长安传祺这些昔日的优等生,表情多少有点挂不住。这已经不是什么良性竞争,这是赤裸裸的江山易主,是直接在KTV里切歌还拔了你麦克风的线。
不装了,摊牌了,比亚迪的登顶,根本不是什么“质量的胜利”,而是“战略的胜利”。或者说,是“耍流氓”的胜利。
你看他们吹的两大核心技术,DM-i和刀片电池。DM-i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极致的压缩毛巾。别的车企还在纠结怎么把发动机和电机调得像交响乐一样和谐,比亚迪直接开窍了,悟了,说和谐个屁,直接让电机当大哥,发动机当小弟,平时没事别出来瞎晃悠,大哥没电了你再出来顶一下。3.8L的亏电油耗,你听听,这数字简直是在抽所有燃油车的脸,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这技术高深吗?可能没有某些德系那么玄学,但它管用啊。它直接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最核心的痛点:油价。
刀片电池也一样,核心诉求就一个字,稳。针刺实验搞得跟行为艺术一样,就为了告诉你一件事:哥们轻易不起火,就算起火,也给你留足了跑路的时间。这在新能源车主普遍有“火焰山焦虑”的当下,简直就是金钟罩铁布衫。所以你看,比亚迪的核心不是在实验室里堆参数,而是在用户的心巴上疯狂蹦迪。他给你翻译翻译,什么叫技术?能让老百姓省钱、保命的技术,才叫技术。其他的,都是花里胡哨。
300万的年销量,就是300万张选票。这根本不是质量研究,这是民意调查。大家用真金白银告诉你,我们不在乎你吹得天花乱坠的什么平台什么架构,我们只在乎每个月少加多少次油,停车的时候屁股底下是不是个定时炸弹。简单,粗暴,有效。
然后你再看奇瑞和吉利,这两位就特别典中典。
奇瑞,一个标准的理工直男,二十多年闷头搞发动机,搞出了一身腱子肉,热效率动不动就破44%,同行看了也得傻。他就像武侠小说里那种练硬气功的,一拳打出去,可能招式不好看,但真能打死牛。瑞虎8、星途这些车,没啥花里胡哨的营销,但买过的人,大多会说一句“这车,挺扎实”。这就是理工男的浪漫,不跟你废话,直接给你看代码和成品。这种企业的问题在于,他总是慢半拍,等他琢磨明白怎么跟用户谈恋爱的时候,隔壁的渣男已经换了三届女友了。
吉利呢,则是氪金玩家。开局直接买了个顶级账号——沃尔沃。然后疯狂吸收经验,什么底盘调校、安全性能,直接复制粘贴。星越L、极氪001,就是把沃尔沃的骨架抽出来,套上一个更符合国人审美的壳子,再用一个让你“卧槽”的价格卖给你。这种打法非常聪明,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豪华车的品控和体验,就是一个玄学。吉利干脆把这个玄学拉下神坛,告诉你,只要钱给够,你也能享受“北欧神话”。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奇瑞比作理工男可能有点侮辱理工男了,人家至少逻辑自洽。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是比亚迪掀了桌子,而不是这两个更“体面”的玩家?
因为这个时代,体面是最没用的东西。现在的车圈,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俭让,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自己的餐厅做得多好吃,而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比亚迪悟透了这一点,所以他直接不当厨子了,改行当爆破专家。
我作为一个看着账户发绿的中年人,对这些越来越不感兴趣。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驾驶,讲真,我连车上那个语音助手叫什么名字都记不住。我最近在琢磨,是不是该把家里的路由器换了,信号老是不好,比某些车机还卡。我需要的是一个可靠的交通工具,一个能带我从A点到B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给我整活儿的铁疙瘩。它最好省油,保养便宜,开出去别让人觉得我是个冤大头。
所有脱离这个核心诉求的“技术创新”,在我看来,都是一种“不务正业”。
这才是这场质量榜洗牌背后,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逻辑。这标志着,过去那种靠营销、靠讲故事、靠堆砌一些用户感知不强的配置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以前大家是打牌,你出个3,我出个4,虽然有来有回,但至少还讲规矩。现在比亚迪直接把麻将桌给掀了,掏出一把AK对着所有人说:都别玩了,听我的。
这他妈简直是掀了麻将桌!
他用史无前例的价格战,把所有人的利润空间打穿。你卖15万?我直接干到7万9千8。你还在聊驾控?我已经开始聊能不能给你装冰箱彩电大沙发了。这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打法,短期是闪电战,长期看,有点像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对于当下的市场来说,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你看懂了吗?这场所谓的质量革命,本质上是一场成本革命,是一场认知革命。它革的不是技术的命,是那些躺在功劳簿上,以为还能靠品牌溢价和信息不对称赚钱的老爷们的命。比亚迪用两大技术给自己套上了一层王八壳子,然后用价格这把最锋利的刀,捅向了所有对手的软肋。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这当然是好事。神仙打架,凡人吃瓜看戏捡便宜。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一场更加残酷、更加没有底线的绞杀战已经开始了。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品牌消失,更多的车企在哀嚎中倒下。
所以,别跟我扯什么“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宏大叙事。现在唯一的“质”,就是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气质”。消费者嘴上说着要驾驶乐趣要品牌调性,身体却很诚实地走向了那个价格最低、配置给得最满的展台。不服?不服你也降价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