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车时会盯着续航、颜值、价格看,可曾留意过充电口在哪?前保险杠、前翼子板,还是后尾门附近?别以为这只是“左撇子右撇子”的习惯问题,我就曾因为没在意这个小细节,吃了大亏。
去年朋友提了辆号称“高性价比”的电动车,结果第一次去地库充电就抓了瞎。车位窄,他得把车头朝内倒车,充电枪得绕着车身拉过来,线缆拽得老长还差点够不着。“早知道这么麻烦,说啥也不选前头的充电口了。”朋友一边费劲地调整枪线,一边跟我抱怨。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充电口位置真不是小事,里头藏着车企对用户体验的用心程度。
为啥充电口位置这么重要?这得从电动车的“底子”说起。就像盖房子,原生纯电平台和油改电平台就像两种不同的地基。油改电车型是在燃油车的底子上改的,为了省成本、省时间,直接借用前舱空间放充电口,充电口自然就靠前了。我见过不少这样的车,充电口和以前燃油车的加油口位置差不多,这就是典型的“换壳式电动化”。这种设计看着省事儿,问题可不少。高压线得绕着车身走,不仅增加安全隐患,电池布局也受限制,续航和车内空间都受影响。
而原生纯电平台就不一样了,人家从一开始就是为电动车设计的。后驱或四驱车型,电机、电控往后挪,充电口就近放在后侧或后翼子板,高压线短了,成本降了,安全性还提高了。我试过几款主流的纯电车型,像特斯拉、蔚来,充电口都在后侧,倒车入库后直接就能充,枪线不用拉太长,方便多了。
实际充电体验差别有多大呢?拿地库充电来说,前侧充电口的车得车头朝内停,窄车位里倒车全凭技术,稍不注意就容易剐蹭。充电枪绕车身拉过来,线缆拖拽距离比后侧口的车多了1.5倍,长期拖拽,高压线容易老化,3年下来更换成本得2000元左右。后侧口的车就省心多了,现在大家停车主流都是倒车入库,停好车直接就能充电,枪线长度需求减少一半,市面上90%的公共桩都能适配。
快充站里差别更明显。前侧口的车,车头得对准超充枪,位置稍微偏点就得反复调整车位,冬天前舱散热还影响充电效率。我有次在快充站看到一位车主,来来回回挪了好几回车,就为了让车头对准枪位,看得我都着急。后侧口的车就顺畅多了,车尾直接对准枪位,对齐效率能提升3倍,后舱独立散热设计,低温下充电速度也稳。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判断一辆车的充电口是不是“原生设计”呢?记住三步就行。
第一步看位置,前翼子板、前保险杠的充电口,90%的概率是油改电车型,尽量避开;后翼子板、尾门附近的,大概率是纯电平台的车,像特斯拉、蔚来、小鹏的主流车型都是这样的设计。
第二步查平台,看看充电口位置是不是和以前燃油车的加油口重合,如果重合,那很可能就是油改电车型,用的还是原来的车身模具。原生纯电车型的充电口有独立区域,人家还预留了未来800V超充升级的空间呢。
第三步实测便利性。倒车入库后,试试充电枪能不能自然够到接口,不用拉伸超过2米;快充时,摸摸前舱有没有异常发热,原生设计的后驱车型发热率能降低60%;还可以看看底盘,电池要是呈“平板式一体化”,那就是正经的纯电平台,要是凹凸不平,大概率是油改电的。
这么一番分析下来,你就知道充电口位置可不是小事,它就像一块“试金石”,能看出车企对用户体验和技术投入的态度。后侧口的车,意味着更成熟的纯电平台、更长远的使用价值。要是家用为主,选后侧口的,能适配95%的停车充电场景;要是快充依赖度高,更得拒绝前侧口,省得天天在快充站费劲挪车;要是打算长期持有,前侧口的车型可得警惕,后续改装超充成本高3倍以上呢。
你说,买车的时候,充电口位置是不是得好好琢磨琢磨?下次选车,你会留意充电口在哪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