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是汽车品牌必争之地,但比亚迪、长城、奇瑞等中国车企却纷纷选择放弃这块"大肥肉"。就在这种大环境下,特朗普政府近日竟考虑对部分汽车制造商提供关税豁免,这一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那么,中国车企为何要主动避开美国市场?背后有哪些深层次原因?
高昂的"入场券"让中国车企望而却步
中国车出口美国需要缴纳25%的惩罚关税加2.5%的普通关税,再加上运费,价格比在其他市场高出非常多2。而今年5月,美国更是宣布将中国电动车的关税从25%提高到100%7。这些高昂的关税实际上构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
但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美国政府甚至规定,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连零部件都要接受严格审查,总之就是重重设障,找出各种理由拒绝中国新能源车进口2。这种"玩不起"的做法,让中国车企感到十分无奈。
政治风险:华为的前车之鉴
华为的案例给中国车企敲响了警钟。华为曾在美国设立办公室,深耕美国农村市场,招募了2000名美国员工1。结果是什么?被扫地出门,孟晚舟还被加拿大扣押了1028天1。
这让中国企业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美国,做得太差了,赚不到钱还会亏钱;做得太好了,立即就会被美国政府盯上,轻则强制并购,收归美国资本,重则全球封杀,还要扣押中国高管1。
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去美国,岂不就成了"砧板上的肉"?
转战其他市场:西边不亮东边亮
面对美国市场的关闭,中国车企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开拓其他市场。
比如拉丁美洲,中国汽车已经成为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多个拉美国家的重要进口大类13。奇瑞和比亚迪都在巴西建厂,奇瑞在墨西哥也有工厂,还计划投资阿根廷4亿美元建新厂13。值得一提的是,奇瑞已经成为智利第一大汽车品牌13。
除此之外,欧洲和东南亚市场也成为中国车企的重点布局区域6。虽然欧洲市场也开始对中国电动车进行贸易调查,但相比美国,欧洲市场的门槛要低得多。
曲线救国:成功的例外案例
虽然大部分中国车企被迫放弃美国市场,但依然有三个例外。上汽集团和长安集团通过贴牌生产为美国汽车企业代工,将车辆出口到美国13。长安与福特合作生产福克斯小轿车,上汽则与通用合作生产别克和凯迪拉克13。
吉利更是独辟蹊径,通过收购沃尔沃和创立极星汽车品牌,成功实现"曲线入美"13。2023年,沃尔沃全球销量70.87万辆,其中美国市场卖了12.87万辆1。极星汽车则在海外市场卖了5.46万辆,大部分都销往欧洲1。这种国际化并购战略给其他中国车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地化生产:未来的方向
随着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本地化生产显然更应提速4。交银国际研报也指出,中国车企海外布局更多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区,加快本地化和供应链区域化建设6。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车企暂时回避美国市场,是一种理性且务实的选择。不过,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中国车企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灵活调整全球布局,在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