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半导体作为比亚迪集团旗下的核心子公司,其资本运作轨迹堪称“快车道”。自2020年起,比亚迪半导体在短短42天内完成两轮融资(A轮19亿元、A+轮8亿元),估值从75亿元跃升至102亿元,并计划分拆上市。这一动作不仅吸引了红杉资本、小米、SK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更被中金公司给出300亿元上市预期估值。
然而,2021年其上市进程因律所被调查而暂停,但这并未削弱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期待。分拆逻辑背后,是比亚迪试图通过独立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同时推动半导体业务市场化,打破“自产自销”的封闭模式,向外部客户开放供应链。这一战略与宁德时代电池业务分拆路径相似,旨在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并提升竞争力。
比亚迪半导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其 IDM(设计-制造-封装全产业链)模式和车规级IGBT芯片的国产替代能力。
自2005年布局IGBT,比亚迪已迭代至第五代产品,综合性能对标英飞凌第四代,电流输出能力提升15%,损耗降低20%,温度循环寿命提高10倍。其碳化硅(SiC)模块更是全球首家应用于汽车主电控,显著提升能效。
比亚迪半导体从芯片设计到整车测试全链条自主可控,形成“研产供销”闭环。这种模式在缺芯潮中凸显优势,2025年规划产能可满足400万辆新能源车需求。
中国车规级IGBT市场长期被英飞凌垄断(市占率58%),比亚迪以18%的份额位居第二,成为国产替代的“破局者”。
2020年全球缺芯危机中,比亚迪半导体因自给能力成为“避险资产”,保障了集团电动车生产的同时,外供潜力被资本市场重估。至2025年,随着比亚迪智能化战略落地(如“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覆盖全系车型),IGBT需求进一步爆发,预计国内新能源汽车IGBT市场规模将达1050亿元。
此外,政策端对半导体国产化的支持(如《中国制造2025》)和资本市场的科技股热潮(2025年比亚迪市值重返万亿),共同推动其估值重构。
传统车企估值基于销量与利润,而比亚迪半导体因技术壁垒和国产替代故事,被赋予科技股属性。其市盈率从传统制造业的15-20倍跃升至半导体行业的50倍以上。
市场关注点从短期销量转向长期技术迭代(如SiC模块渗透率)和外部客户拓展(如与上汽、北汽合作)。2025年若智能化战略落地,其估值或对标特斯拉的“软件定义汽车”叙事。
比亚迪半导体IGBT晶圆月产能10万片,可满足120万辆新能源车需求;长沙基地投产后将新增25万片/年产能。
2024年IGBT板块资金流出8.7亿元,但散户资金净流入12.9亿元,反映市场分歧。而比亚迪半导体在国产车规级IGBT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6%提升至2024年的20%,验证其技术竞争力。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被喻为电动车的“CPU”,负责控制电能转换与电机驱动。其性能直接影响车辆加速、续航与能效。一台电动车需约200个IGBT芯片,成本占比高达7%-10%。比亚迪的突围故事始于2008年收购濒临破产的宁波中纬半导体,历经十年技术攻坚,最终打破国外垄断,堪称“逆袭教科书”。
尽管比亚迪半导体面临技术迭代压力(英飞凌已迭代至第七代)和外部客户拓展挑战,但其在国产替代、垂直整合与政策红利中的优势不可忽视。
2025年,随着智能化与低碳经济双轮驱动,比亚迪半导体或将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标杆,而其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将成为观察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窗口。
全文完
跪求关注!!
全部评论 (0)